第五章 建文元年:紫禁城的密诏疑云 (第2/2页)
朱瞻膳惊觉殿内香气有异,这才想起沉香中混着蒙汗药的味道。他伸手去拉朱瞻基,却眼前一黑,跌倒在地。昏迷前最后一刻,他看见张麒举起钢刀,刀刃在长明灯下泛着冷光……
不知过了多久,朱瞻膳在剧痛中醒来。他被绑在太庙的石柱上,口中塞着麻核,眼前是触目惊心的景象:朱瞻基被吊在房梁上,胸前伤口汩汩流血;素梅踩着木箱,正在焚烧一卷黄绫——正是从暗格中取出的遗诏。
“醒了?”素梅转头,“可惜你兄长命不好,非要来抢遗诏,结果被乱贼所杀。”她踢了踢张麒的尸体,“瞧,连他岳父都死于乱军之中,燕藩这下百口莫辩了。”
朱瞻膳瞪大双眼,眼中几乎喷出火来。他终于明白,这一切都是梅花卫的阴谋——他们故意让朱允炆查到假遗诏,又引朱瞻基来太庙,再杀张麒嫁祸燕藩,为的就是彻底激化矛盾。
“不过别担心,”素梅走近,用匕首挑起他的下巴,“我会留你一条命,让你回去告诉燕王,明日早朝,就等着为世子收尸吧。”
她话音未落,殿外突然传来炮声。春桃破窗而入,手中梅花镖精准刺中素梅手腕:“小王爷!忠勇卫的人到了!”
与此同时,太庙的屋顶轰然坍塌,数十名身着飞鱼服的锦衣卫跃下,为首者竟是方孝孺。他望着满地狼藉,皱眉道:“皇太孙果然料事如神。素梅,你竟敢伪造遗诏、刺杀皇孙,该当何罪?”
素梅见势不妙,挥刀砍断房梁绳索,朱瞻基重重摔在地上。朱瞻膳趁机挣断绳索,扑过去按住兄长伤口:“春桃!快拿金疮药!”
方孝孺上前查看遗诏残片,忽然惊呼:“这……这是假的!真正的遗诏,这里该有太祖爷的指印!”
朱瞻膳一愣,忽然想起胡先生曾说,朱元璋在真遗诏上留了枚指印,用的是特制的朱砂,遇火不化。他忙拾起残片,果然见焦黑的黄绫上,有个清晰的红色指印——这是素梅来不及销毁的铁证。
“素梅,你还有何话说?”方孝孺厉声质问。
素梅忽然大笑,从怀中取出一枚炸弹:“既然事败,那就一起死吧!”她扯断引线,炸弹发出刺耳的蜂鸣声。
千钧一发之际,朱瞻膳猛地推开方孝孺,抱着炸弹冲向殿外。春桃想追,却被朱瞻基拉住:“别去!他有办法!”
朱瞻膳跑到太庙广场,将炸弹扔进御河,巨响过后,水花冲天而起。他扶着墙大口喘气,听见身后传来方孝孺的惊叹:“皇孙此举,真乃舍生取义!”
建文元年五月十六,早朝。朱允炆望着阶下的朱瞻膳,目光复杂:“皇孙昨日子时三刻勇闯太庙,又舍命阻止炸弹,可谓忠勇可嘉。朕念你护驾有功,特赐‘忠勇伯’封号,食邑三千户。”
殿内响起此起彼伏的赞誉声。朱瞻膳叩首谢恩,余光瞥见朱允炆袖中露出的一角黄绫——那是真正的太祖遗诏,上面的指印清晰可见。他知道,朱允炆已识破梅花卫的阴谋,而自己,终于在这场博弈中为燕藩挣得了一线生机。
退朝后,朱允炆单独召见朱瞻膳,递给他一卷密报:“这是忠勇卫最新查到的消息,素梅的幕后主子,是扩廓帖木儿的女儿——观音奴。”
朱瞻膳想起史书中,观音奴曾被朱元璋许配给秦王朱樉,后被囚于后宫。他忽然明白,为何梅花卫能轻易拿到藩王密档——原来他们早就渗透进了皇室宗亲之中。
“皇太孙打算如何处置?”他沉声问道。
朱允炆望着窗外的御花园,良久才道:“朕已命人将观音奴接入宫中‘静养’,至于其他余孽……”他握紧拳头,“朕要借燕王之手,将他们一网打尽。”
朱瞻膳心中一凛。他终于明白,朱允炆并非软弱之主,而是在等一个时机——一个能让他名正言顺清剿外敌,同时削弱藩王的时机。而燕藩,正是他选中的那把刀。
“皇太孙可曾想过,”他忽然开口,“若燕王真的清君侧,天下会如何?”
朱允炆转头看他,目光中竟有一丝赞许:“所以朕需要你,忠勇伯。你既是燕藩血脉,又深得朕信任,当居中调停,避免生灵涂炭。”
这句话如晨钟暮鼓,敲醒了朱瞻膳。他终于明白自己的使命——不是选择站在朱允炆还是朱棣一边,而是站在大明王朝的立场上,让这场即将到来的战争,成为重塑天下秩序的契机。
离开紫禁城时,夕阳将宫墙染成血色。春桃捧着伯爵金印,眼中泛起泪光:“小王爷,您终于熬出头了。”
朱瞻膳望着手中的金印,上面“忠勇”二字闪着冷光。他知道,这不是荣耀的开始,而是更残酷的战场。素梅虽逃,但梅花卫的根须仍在;观音奴虽被软禁,但北元的阴谋不会终结。而他,必须在这乱世中,走出一条让大明延续万年的路。
“春桃,”他轻声道,“替我备马,我要去燕王府。有些话,该和父王、兄长说了。”
暮色中,应天府的街巷渐渐亮起灯火。朱瞻膳策马前行,腰间的羊脂玉牌与忠勇伯金印相碰,发出清脆的声响。他知道,真正的“靖难之役”或许无法避免,但至少,他会让这场战争成为大明的成人礼,而不是墓志铭。
(第五章完,全文共551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