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病急投对医 (第1/2页)
其实马原之所以要叮嘱阎晓铭,要多听听张延的意见,主要是担心阎晓铭和导演串通一气乱改剧本。
毕竟这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在电影圈可以说是屡见不鲜。
至于‘什么意外收获’云云,不过就是随口一说。
可让马原没想到的是,竟然真有意外收获,而且还来的这么快。
他挠了挠头顶的地中海,再次感慨道:“作协里面有能人啊,可惜他现在是津门文学的台柱子,而且是刚刚调过去的,不然把人挖到咱们电视台就好了。”
说到这里,马原忽然突发奇想:“对了,你们说能不能让这位小张作家,也给咱们的三产企业也出出主意?”
“这……”
阎晓铭欲言又止。
陈志朋则是一如既往的快人快语:“马台长,您这就有点强人所难了,咱们那几个三产企业纯粹就是产品力不行,去年又不是没打过广告,结果呢?全是扶不起来的阿斗!”
陈志朋在电视台是出了名的年轻有才,这两年在广告业务上也是一枝独秀,之所以到现在还是个复职,就是因为嘴上没有把门的。
但这话虽然不中听,却说的是大实话。
电视台的三产企业确实不争气,或者说不只是电视台三产,全国的三产企业就没几个好的。
三产企业最初是国营单位为了解决职工子弟就业问题,开办的附属企业,普遍人员臃肿、技术含量低下。
随着这两年乡镇企业遍地开花,它们论质量比不过国营大厂,论价格又拼不过乡镇企业,经营很快就陷入了困境当中。
这是从根儿上出了问题,即便电视台想了很多办法,三产的窟窿还是越来越大,偏偏涉及到各方利益,又不能一关了事。
“先试一试嘛。”
马原虽然也觉得不怎么靠谱,但做领导的金口玉言,怎么能因为下属几句话就改弦易张呢?
所以他坚持道:“你们先跟小张同志讨论一下,如果他真的能想出好主意,有什么不违反原则的要求,咱们都可以答应。”
顿了顿,又道:“在电视剧里打广告这件事,我原则上是赞同的,但不能太多、太明显,否则让人挑出毛病来也是个麻烦——这样吧,我回头向台长汇报一下,研究看看这个尺度怎么把握。”
这也算是给了广告部一个甜枣。
于是阎晓铭和陈志朋,再次回到了会客室。
张延正跟魏立本天南海北的瞎侃,见这两个正主终于回来了,他忙起身问:“阎主任,敢问咱们制作中心,对拍摄流程有什么具体规划没有?”
其实他更想问选角的事情,但总不能一上来就喧宾夺主。
“这个么。”
阎晓铭随口打了个官腔道:“咱们这部电视剧很受上面重视,所以具体拍摄流程需要仔细研讨后才能定下来——到时候我们肯定也会和张老师你进行沟通的。”
说着,斜眼看向陈志朋。
他对马原拍脑门做出的决定并不感冒,所以就希望陈志朋出面转述。
但陈志朋也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阎晓铭不由暗暗后悔,刚才真该带魏立本一起去的——可带走了魏立本,谁来招待张延呢?
最后,他也只能将马原的想法,跟张延简单的说了一遍。
然后又提前找补道:“我们马副台长也就是随口一提,就算想不出办法来也没关系。”
张延暗暗盘算了一下,觉得这倒是个扩大自己话语权——就算最后没能帮上忙,也可以预先为‘寻人启事’做个铺垫。
于是他爽快道:“这还真巧了,我正有个不情之请,不知道该怎么张嘴呢。”
还真有要求?
阎晓铭微微蹙眉,正想询问张延想要什么,就听张延又道:“能不能先给我简单介绍一下,咱们电视台三产企业的情况?”
阎晓铭就没急着开口,而是转向了魏立本。
作为办公室副主任,魏立本对三产企业的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当即就给张延简单介绍了一番。
到底是直辖市的大单位,津门电视台单只是三产企业就有四家,规模比较大的也有两家。
张延简单在纸上记录了一下,听到其中还有一家方便面厂,不由诧异道:“方便面厂也亏损了?”
在他印象中,方便面算是紧俏商品,至少恒江本地的方便面厂就活的相当滋润。
“津门这边竞争比较激烈。”
魏立本叹气道:“本地就有好几家,再加上京城的、河北的,甚至就连东北的方便面厂都想来掺一脚,市面上的方便面品牌,林林总快有小二十家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