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故乡姑苏 (第1/2页)
初冬时节,姑苏城里多了几分萧瑟,黄鹂巷口,乌鹊桥旁,没了绚丽的春色,却多了一层薄薄的雪。
武家的五味楼比起武成玉当年看似破旧了些,但五味楼的冬天总是格外热闹。
当年武成玉在五味楼创下的武氏火锅早已成了整个姑苏城冬日一景,寒风萧萧,白雪飘零,到五味楼点上一个火锅,邀三五好友赏雪涮肉品酒,何其妙哉。
此时五味楼正是客似云来的好时候,称得上是高朋满座。
武成玉正坐在五味楼二楼靠窗的位置,这里曾经是他当年的专座。
犹记得那年他才刚满16,被四伯安排来五味楼管事,就曾经天天安坐在此假装诵读道经。
他长得齿白唇红,俊秀倜傥,不站起来时,乌鹊桥上经过的大姑娘小媳妇总是会拿出手帕佯装擦汗,实则是在偷看这个如玉少年。
当然,那时候的武成玉只要站起身来,这些还在娇羞的姑娘们都会吓一跳,赶忙低头离开,没办法,脸再好看,那双开门冰箱一般的魁梧身材,绝对能吓跑不少人。
还有阿苦,躲在厨房不是炖猪头就是煮肘子,周围的乞丐不少吃得满面油光,武成玉的分红因此可被扣去不少。
物是人非,武成玉离开姑苏已经六七年了,当年的专座已然撤销,今天只是赶巧儿,又让他坐到了原来的位置。
稍稍扭头,看向窗外的景色,如同裹着一层糖霜的乌鹊桥,东西南北水,三百九十桥,白茫茫一片,好生干净。
没有了春天的旖旎,多了几分苍凉,或者说,是武成玉眼中的离愁别绪,说到底,姑苏是他此生的故乡。
渐渐地,桥下经过的人多了,以大姑娘小媳妇为主,还是如当年那样掏出手帕,掩面抬头。
武成玉在看乌鹊桥,乌鹊桥上的人在看他,一如当年,恰如当年。
只不过现在武成玉的身材高挑清瘦,挺拔匀称,就怕这些姑娘们看久了会欲罢不能,情难自已。
正在此时,小二走上前来:“这位客官,看着有些面生,想来是第一次来,你来了,就是跟我们五味楼的缘分。
不知你想吃点什么,我们五味楼冬天主营火锅,有菌菇清汤锅、茱萸麻辣锅、酸菜白肉锅和药膳老鳖锅。
只要是冬天,整个姑苏城的人都好来我们这里点个锅子,包你吃了还想来,想的不要不要的。
你若是觉得一人吃火锅孤单,我们也有别的招牌菜,不瞒您说,人间有五味,五味楼也有五味,都是酸甜苦辣咸。
酸菜鱼、咕咾肉、苦瓜炖鸭子、麻婆豆腐和八宝酱菜,再搭配点时令小菜,烫一壶黄酒,那也是人间至味。”
武成玉听完乐了,不愧是当小二的,小嘴挺利落,这小二年纪很轻,很是老道,却非自己当年的故人。
“点个麻辣锅,再来咕咾肉和炖鸭子,时令菜你看着上两个,必须有腌冬笋冻,黄酒要绍兴得胜楼的,我知道他们常年给姑苏供酒,另外我点的菜让你们金水主厨亲自做,我按规矩多给一成附加费。”
小二眼前一亮:“今天是我武平安眼拙了,知道绍兴得胜楼的黄酒,知道点金水主厨亲自出手要加一成费用,还知道我们酒楼的腌冬笋冻,这味菜可是只有初冬有,向来不卖,只送老主顾的。
客官,你肯定是我五味楼的熟客,我来这里一年多却从未见过你,想来是有些日子没来了。”
武成玉饶有兴致的看着武平安,好一个主角的名字,别的不说,小家伙起码够机灵。
“大方正成,平康常敬,你是武家平字辈的?”
店小二武平安眼神一敛,这个客官知道的有点多,当下打个哈哈,不再套近乎,吩咐立刻上菜,并随便找了个理由离开。
武成玉不以为意,不多时,他点的东西也都送了上来。
无论是火锅还是五味楼的五味招牌菜当年都是武成玉弄出来的,还有其他规矩,例如点的菜有时未必是主厨做的。
可若是点名让主厨出手,必须增加附加费,为的是提高主厨的逼格,武成玉觉得很公道,他没收开瓶费就不错了。
腌冬笋冻之外,还有其他三种小吃,每个季节一味,味道独特,制作不易,且季节性强,产量低,武成玉弄出来是为了笼络熟客,只送不卖,要的就是提升熟客的情绪价值,帮他们提高逼格。
倒是这得胜楼的黄酒,小五哥已经死去多年了,他们家的黄酒还是照例供应给姑苏武家,武成玉想到这里多了几分缅怀。
看着摆在眼前的麻辣锅,武成玉亲自画图设计的铜锅,实际上是照抄老北京火锅的样式,此刻正在自己面前呼呼冒着炭烟,耳边也听着周围人的议论,都是苏州话,甚是亲切。
初时都是一些家长里短,倒是让武成玉重新熟悉了现今姑苏城的环境,接下来的话倒是让武成玉有了些新收获。
“听说武家大房的武成廉,年纪轻轻就当上了户部侍郎,这武家也算是水涨船高啊。”
“那是,这武成廉可是当年的探花郎,先是娶了杭州书院大儒的孙女,那位大儒可是桃李满天下,光是在朝中为官的就不在少数。
更何况他又拜了郑清之大人为师,自从那个史弥远死后,郑清之大人就得到当今官家看重,顶替了史弥远的枢密使之位,这几年更是水涨船高,刚刚成为我大宋丞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