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森林文学 > 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 第二百四十七章 各方反应,顾廷烨归来!

第二百四十七章 各方反应,顾廷烨归来!

  第二百四十七章 各方反应,顾廷烨归来! (第2/2页)
  
  “难什么?”
  
  韩章摇了摇头,一脸欣慰的说道:“昭儿就连变法都能成,区区君权、相权之争,自然也不是什么难题。”
  
  作为主持过庆历新政的人,韩章自是知晓相关的变法阶段。
  
  筹备、试点、推行、巩固、结尾!
  
  这是变法的常规性流程。
  
  其中,“推行”阶段涉及利益格局的重构,受到的反对阻力最大,反对声音最为激烈,社会矛盾爆发最为集中。
  
  遍观史书,九成九的变法都是倒在了“推行”这一步。
  
  就连庆历新政,也是如此。
  
  反之,解决了“推行”阶段的社会矛盾,变法大概率就能成功。
  
  就目前来讲,一步重工商业的妙棋,让反对者一下子就少了大半,就连清丈土地都能执行下去,可见变法已经有了不小的成效。
  
  变法,可成!
  
  就连变法都能干成,区区君权、相权之争,毫无难度。
  
  江昭默然,没有作声。
  
  估摸着还是得从相互画饼、志同道合的方向入手,以及八字真言。
  
  摆正位置、摆正心态!
  
  文府。
  
  轻风吹过,竹海起伏。
  
  丈许木几横陈。
  
  集贤殿大学士文彦博起身,负手眺望。
  
  作为除了韩章以外资历最老的内阁大学士,文彦博堪称是宦海常青树一般的存在。
  
  宦海为官,要说对百官之首的位子没有奢望,那绝对是假话。
  
  可惜,天子在拉偏架!
  
  “唉!”
  
  唏嘘一叹,文彦博摇了摇头。
  
  难!
  
  以江子川的“宠臣”圣眷,以及变法核心人物的地位,要想抢夺首辅的位子,实在太难。
  
  事不可为,唯有避让。
  
  不过
  
  文彦博沉吟着,低声道:“宦海仕途,一时领先并不代表什么。”
  
  “长久,才是最重要!”
  
  “且看他,楼起楼灭!”
  
  诚然,江子川圣眷正浓。
  
  但,以常理论之,圣眷再浓也就宰执天下六年就得致仕荣休。
  
  他,未必等不起!
  
  轻徭役、薄赋税、重经济、重农桑!
  
  这是熙丰三年的大致布局。
  
  相较于上一年而言,熙丰三年的政策以“温和”为主。
  
  或者说,熙丰三年是“维稳”的一年,大局上以维持上一年的变法成果为主。
  
  也因此,自二月初一起,内阁几乎没有任何大型政令颁下。
  
  时间一转,已是十月末。
  
  十月末,汴水。
  
  江波轻动,大船轻浮。
  
  粗略一望,桅杆林立,足足几十上百艘大船,无一不是十余丈长。
  
  单是外观望去,有的是漕船,有的是战船,有的是水船。
  
  漕船运粮、战船打仗、水船运水。
  
  单从船只配置上讲,绝对是一等一的大规模、大阵仗。
  
  不时有贩夫走卒、平民百姓立足眺望,暗自惊诧,连连注目。
  
  “栓好揽绳!”
  
  一声长呼,大船泊岸。
  
  头船,一人手持长刀,负手眺望,不乏追忆之色。
  
  汴京!
  
  文渊阁,公堂。
  
  丈许木几,江昭手持一封书信,暗自皱眉。
  
  王韶的书信。
  
  据王韶所言,辽国大肆囤积粮草,一副意欲南下的样子。
  
  “十月末。”
  
  江昭掂量着,沉吟起来。
  
  一般来说,游牧民族的征战时间主要是两段:
  
  三月至五月、九月至十一月,也即春、秋两大时节。
  
  春秋时节,草原牛羊肥硕,水草丰茂,游牧民族才有南下的资本。
  
  否则,一旦被卷入长期消耗战,游牧民族根本耗不起。
  
  而为了有更高的“容错率”,游牧民族通常是三月和九月就主动开启战争,以便于有足足三个月的“水草丰茂”时间段供给征战。
  
  如今,十月末上报辽国蠢蠢欲动的消息,真要细究起来,打起来的概率其实不高。
  
  “呼!”
  
  长呼一口气,江昭起身,就要向外走去。
  
  关乎征战,概率再低也得做好完全准备。
  
  边疆几十万士卒,兵源方面倒是不必担心,真正该准备的主要是粮草方面。
  
  以及,主帅人选!
  
  就在这时,一名书吏走进,通报道:“启禀阁老,宁远侯求见。”
  
  嗯?
  
  “谁?”江昭一诧,止步问道:“仲怀?”
  
  “宁远侯顾将军。”小吏应声道。
  
  “让他进来吧。”江昭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期许,摆了摆手。
  
  自顾廷烨统兵渡海,至今已有半年之久。
  
  就是不知,有没有找到白银?
  
  约莫十息,顾廷烨大步入内。
  
  胡子拉碴、粗犷毅然,相当硬汉的形象。
  
  “仲怀。”
  
  江昭三两步走过去,拍了拍顾廷烨:“苦了你了!”
  
  统兵渡海,入东瀛探矿,几乎堪称短期流放,绝对是相当之苦。
  
  “不苦。”
  
  顾廷烨豪爽一笑,一脸的兴奋:“子川,古人诚不欺我矣!你可知我找到了何种银矿?”
  
  “屋舍大小?”江昭相当配合。
  
  “不,山,大山!”
  
  顾廷烨重重道:“尽是银矿的大山,东瀛人称其为石见银山。”
  
  “坐下细说。”
  
  江昭摆手,自有书吏奉上清茶。
  
  两者,一人分享,一人默默倾听。
  
  “五千官兵渡海去的时候,东瀛人正在战乱,那些人以村子为单位,村落与村落相争,杀得相当之狠。”
  
  顾廷烨类比道:“反正,有点类似于春秋战国年代一样。”
  
  “其中一个较为弱小的村子,差点就被敌对村子覆灭。那些人一打听到官兵渡海是为了寻找银矿,连忙表示他们知道一处银矿,但是技术太过落后,无法提炼银矿中的银。”
  
  “就这么地,官兵顺带着灭了与小村子敌对的大村子,让小村子的人领着寻找银矿,就找到了石见银山。”
  
  江昭了然,连连点头。
  
  其实,绝大多数时候,东瀛都是相当弱小的存在。
  
  以大周的国力,五千着甲官兵,甚至都能轻松横扫东瀛岛屿。
  
  “二月渡海,二月十三抵达东瀛,三月末找到银山,四月末开始提炼,合计提炼了一百五十天左右”
  
  “子川,你猜官兵提炼了多少银?”顾廷烨一副炫耀的样子。
  
  “一万斤?”江昭试探性的说道。
  
  大周一年的银矿提取量,也就是五万斤左右而已。
  
  当然,银山提炼讲究“二八分成法”,即开采出来的白银,官府收二成,其余八成由坑户自便货卖。
  
  也就是说,实际上开采量是二十五余万斤。
  
  江昭估计的一万斤,已经有大周几十上百处开采量的二十五分之一,相当于几处银矿开采量的总和。
  
  大周人的一斤是十六两,“一两银”也就是差不多三十来克。
  
  一万斤,也就是十六万两银子,差不多是二三十万贯铜钱。
  
  此次,五千官兵渡海,以及五千官兵的长期吃喝,也就差不多十万贯左右而已。
  
  要真是能搞到相当于二三十万贯铜钱的银两,那一次渡海取银一事就是绝对的大赚特赚。
  
  “胆子怎么这么小了?”顾廷烨调侃道。
  
  还能更多?
  
  “还望仲怀解惑。”江昭温和一笑道
  
  顾廷烨伸手手指一掰,徐徐道:
  
  “五十七万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