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布局,倭国有很多银山 (第2/2页)
要不是小郎君开的那个书铺,他们连书都买不起。
“噗通!”
第一个工匠反应过来,“咚”的一声跪在地上,对着温禾重重磕了个头:“小郎君大恩!小人这辈子都记着您的好!”
有了第一个,其他人也纷纷反应过来,接二连三地跪在地上,一时间,温禾的面前跪满了人。
此起彼伏的磕头声和感谢声混在一起,甚至有人红了眼眶,声音都带着哽咽:“小郎君,您这是给我们孩子指了条明路啊!”
温禾连忙上前,伸手去扶最前面的老工匠:“大家快起来,不必如此。我不过是做了点小事,孩子们能多学些东西,将来也能有个更好的出路,这也是好事。”
可工匠们哪里肯起,又重重磕了几个头,才在温禾的再三劝说下慢慢起身。
每个人看着温禾的眼神里,都充满了感激与敬重。
温禾在工坊里转了一圈,指尖划过货架上刚烧制好的玻璃器皿。
透明的杯盏里还带着烧制后的余温,纹路均匀,比之前的成品精致了不少。
他满意地点了点头,又查看了一旁堆放的香皂模具,见工匠们都在有条不紊地忙碌,才转身和周福一起往外走。
“产能还是跟不上。”刚走出工坊门,温禾便皱起眉头,对周福说道。
“民部催得紧,下个月底要交大批玻璃和香皂,现在的人手远远不够。
周伯,还是要麻烦你去牙行跑一趟,再招十几名手脚麻利的工匠来,最好是懂些烧制或皂角加工的。”
周福闻言,脸上露出几分为难,连忙说道:“小郎君,不是老奴推脱,只是再招人,家里的钱财恐怕就有些吃紧了。”
他顿了顿,补充道。
“您之前看过账簿也知道,制作玻璃的材料,还有做香皂的皂角、油脂,都是您垫付的钱款,这阵子开销本就大,再添人手,月钱和材料费加起来,府里的存银怕是撑不住。”
温禾却丝毫不慌,摆了摆手道:“没事,钱的事不用愁。过几日那些士族和关陇世家订玻璃器皿的货款就要到了,他们订的都是高价货,一笔货款就能顶上不少开支,足够支付新工匠的月钱和材料钱了。”
他早就算好了这笔账。
之前那些经销商的货款近日就会到了。
有了这笔钱,工坊的周转便不成问题。
温禾不怕他们赖账,除非这些士族和关陇不要名声了。
敢赖他的账,他就带着百骑上门去问候一番。
周福这才放下心来,躬身应道:“是,老奴明日一早就去牙行,定能招到合适的工匠。”
两人正说着,周福像是突然想起什么,又连忙请示:“对了小郎君,春耕差不多要到了,往年这时候,府里的佃户都该来领粮种了。如今您免了他们的佃租,那今年的粮种,咱们还要照常发吗?”
“倒是差点把这事忘了。”温禾拍了拍额头,恍然大悟道。
往年这个时候,他都会提前备好粮种,分发给佃户,可今年情况特殊,粮种的事早有安排。他顿了顿,对周福说道:“今年的粮种不用咱们管,由陛下负责,你派人去告诉府里的佃户,让他们先把地里的杂草除了,把田垄开垦好,但别着急播种,等陛下那边的粮种到了,自然会有人通知他们。”
他心里盘算着。
环王那边的粮种应该快到了。
之前环王仗着手里有高产粮种,耍了三次大唐。
结果真腊和扶南国联合起来攻打环王,环王抵挡不住,早已没了之前的傲气,转头就向大唐请求援助。
鸿胪寺在元日过后就派了使者去环王,明着说援助,实则是催要粮种。
温禾心里清楚,环王若是不想被真腊和扶南国灭国,就只能乖乖把粮种送来。
毕竟除了大唐,没人能帮他挡住两国的进攻。
如果再不送,那大唐便只能继续送刀剑去真腊和扶南了。
周福听得连连点头,又问道:“那佃户们要是问起粮种何时能到,该怎么回话?”
“就说快了,让他们安心准备春耕便是。”
温禾语气笃定。
“陛下比咱们更急着把粮种分发下去,毕竟今年关中要推广高产粮种,这可是关乎民生的大事,绝不会耽误春耕。”
周福应声记下,心里彻底踏实了。
“哎呦,好端端的宅院,怎么满院子都是工匠的家伙什,倒显得这般粗俗。”
一声带着嫌弃的调侃突然传来,温禾和周福同时转头。
只见李道宗身着一身绯红圆领袍,腰系鎏金带,手里摇着把素面折扇,慢悠悠地从院门走进来,身后还跟着两个拎着食盒的侍从。
周福连忙躬身行礼,语气恭敬:“老奴拜见任城王。”
李道宗摆了摆手,语气随意:“免了免了,跟本王不用这么拘谨。”
说罢,他目光转向温禾,脸上故意露出几分幽怨:“小娃娃,见了本王,怎么连句招呼都没有?瞧你这冷淡模样,莫不是不欢迎本王来?”
温禾看着他这副故作委屈的样子,扯了扯嘴角,“呵呵”两声:“任城王说笑了,只是您身为鸿胪寺寺卿,最近外邦使臣陆续离京,正是忙的时候,怎么还有空来我这小院闲逛?”
他心里清楚。
李道宗每次上门,准没什么轻松事,不是催着兑现约定,就是拉着他琢磨朝堂对策。
李道宗听出他话里的调侃,也不恼,笑着跟上温禾的脚步,凑到他身边压低声音:“小娃娃,你可别忘了之前咱们说好的事,昨日倭国使团已经离了长安,往登州港口去了,苏我虾夷那老东西走了,咱们的计划是不是该启动了?”
“苏我虾夷走了?”温禾脚步一顿,有些诧异。
“我还以为他们会在长安多待几日,没想到走得这么快。”
他沉吟片刻,连忙追问:“他走之前,没私下接触工匠吧?尤其是烧制玻璃、纺织或是造船的匠人,有没有想跟着他出海的?”
“自然没有!”
李道宗拍了拍胸脯,语气带着几分自得。
“从倭国使团住进驿馆那天起,本王就派了人盯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但凡苏我虾夷接触过的工匠,不管是官窑的老手艺人,还是民间的小匠人,都派人去警告过了,敢跟着倭人走,就是通敌叛国,抄家灭族的罪。”
“陛下让黄春派百骑在暗中跟着,严防他们偷偷带工匠出海。”
他瞥了温禾一眼,带着点不服气:“你这小娃娃,倒还不信本王的本事,这点小事,本王还能办砸了?”
温禾闻言,默默点头。
难怪李道宗今日特意上门,原来是为了这事。他心里盘算着。
既然苏我虾夷已经离京,那之前安排在鸿胪客馆附近待命的百骑,也该行动了。
“周伯,你去让齐三备车,我要去百骑司一趟。”
温禾转头对周福吩咐道,说完便转身朝着自己的房间走。
“我去换官服,片刻就来。”
李道宗见状,连忙快步追上去,一边走一边问:“诶,小娃娃,你等等本王,你去百骑司做什么?是不是跟倭国使团的事有关?带上本王一起啊!”
温禾头也不回地摆了摆手:“任城王还是回鸿胪寺忙你的吧,百骑司的事,你掺和不来。”
他可没打算让李道宗跟着。
百骑司接下来的行动涉及暗中排查,多一个人多一分变数,更何况李道宗性子跳脱,指不定会闹出什么事来。
李道宗却不依,跟在温禾身后不依不饶:“怎么就掺和不来了?之前计划的时候本王也在!你这小娃娃,别想把本王撇在一边……”
……
“听说了嘛,这一次倭国急匆匆的离开,说是要买工匠,陛下不答应,他们一怒之下这才走的。”
鸿胪客馆外,两个穿着绿衣的小吏,压着声音说着话。
“还买啊,上一次他们可是花了十万斤白银,才买的一个工匠,他们倭国有那么多银子嘛?”
“怎么会没有,你还不知道把,倭国有好几处银山,要不是他们离大唐太远了,陛下早就发兵了。”
两个小吏聊的入神。
没有发现,就在他们不远处,几个高句丽打扮的人,正竖着耳朵听着。
“小声点,这可是机密,你莫要让别人听了去。”
“怕什么,这地方通译都是咱们的人,那些外邦的又听不懂咱们说的话。”
那说话的小吏不以为然。
但另一个还是有些担心,便不再说起这个话题了。
“倭国那边,有什么银山,这个消息,唐国人是怎么知道的?”
一个高句丽人,惊讶道。
“肯定是倭国人自己泄露的,即便是我们,也只知道日本的石见有一座银山,这还是之前一个倭国人喝醉后透露的,不过现在看来这个消息应该是真的。”
那几个高句丽人,都不由看着彼此一眼。
“可是我们离倭国太远了,中间还隔着新罗和百济。”
“或许可以先灭了他们!”一个高句丽人脸色发恨。
其余人都摇着头。
如果说灭就灭,那新罗和百济也就不会留存在现在了。
“只能先回去禀告大王了。”
这几个高句丽都是高建武的人,不过他们心里也清楚,若是想进攻倭国,还是要得到大对卢的同意。
与此同时。
在新罗和百济使团附近,也发生着同样的一幕。
而在鸿胪客馆不远处的酒楼上。
正有一双眼睛,盯着那几个说话的小吏。
“倭国的银山吗?”
那人冷笑一声,将手中的酒杯重重的砸在桌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