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抓人! (第2/2页)
经过审讯,大家才知道,雷鸣这只老狐狸哪都没去,玩了个“灯下黑“。
一直躲在自己家小区的情妇家里,半年都没敢出来,一直到风波过去后才大摇大摆的上街。
林枫暗暗思索着:这次雷鸣会躲在哪里?
按照上次的经验,他肯定不会走,因为只要一离开国内,就很容易被抓,反而留在昆阳市内,由于地形复杂、关系网广泛,更容易隐藏。
最可能的藏身之处就是那些不起眼、但又隐蔽安全的地方。
“抓到雷鸣很轻松。“林枫在心中暗暗分析,“接下来,主要是要让我的调查过程看起来符合逻辑,让大家不要起疑心。“
他右手食指轻轻敲击着椅子扶手,思考着各种可能性。
如果直接找到雷鸣,太容易引起怀疑;
但如果完全装作不知道,又会显得没有能力。
所以最好的方式是,装作调查了一番,然后顺理成章地找到目标。
李胜语气一转:“省纪委接到举报后连夜准备将雷副市长双规,可是经过省公安厅的配合,我们动用了各种技术手段,都找不到这位雷副市长的人影。“
他的目光扫过全场,声音沉了下来:“可见这位雷副市长绝对是接到了通风报信,知道自己被举报,也知道我们巡视组已经进入昆阳,所以提前开溜了。“
市纪委书记赵国忠的表情瞬间变得难看起来,感觉自己被针对了。
作为市纪委书记,主要职责就是监督本市官员,而现在一个副市长居然能提前得到通风报信,还成功逃脱,这摆明了是在打他的脸。
“李处长,“赵国忠站起来,脸色阴沉,“雷鸣的事情我们市纪委完全不知情。如果早点告诉我们,我们一定第一时间采取行动,绝不会让他有逃跑的机会。“
“赵书记,请坐,“李胜淡淡地说,“没人指责你们市纪委。我们都知道,这种泄密情况,往往不是纪委系统出的问题。“
赵国忠一时语塞,只能悻悻地坐下。
虽然李胜没有明说,但言下之意已经很明确——泄密很可能是市委或市政府内部的人。这无形中又给钱卫东和赵国强施加了一重压力。
钱卫东握紧了拳头,心中暗骂:
这个李胜,来了第一天就给我们下马威,真是不给面子。
但面上却不动声色,只是微微点头,表示理解。
李胜说到这里,目光突然变得犀利,直视林枫和***:“这可是一道难题啊。我们省里都找不到的人,你们二位,谁要是能在三天内抓到他,那能力来担任这个省巡视组办公室主任绝对没得说。“
这话一出,底下的领导又是一片议论。
坐在一旁的市城管委书记王海林脸色更是难看至极——雷鸣是他的老学长,两人关系甚密,这次雷鸣东窗事发,他心里比谁都慌。
王海林和雷鸣一起上的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同一个单位,后来又一同调到昆阳市工作。
这么多年的交情,使得两人不仅是同事,更像是亲兄弟。
每逢节假日,两家人都会聚在一起吃饭,孩子们也都认识,关系非同一般。
现在雷鸣出事了,王海林心里忐忑不安,不知道会不会牵连到自己。
他偷偷看了一眼李胜,发现对方正在注视自己,吓得赶紧低下头,假装研究桌上的文件。
苏庆阳起身,走到发言台前,语气平和却不容置疑:“这次我们就先拿这位副厅级干部让巡视组热热身、练练手,顺便也给我们此次巡视行动‘祭旗’。大家觉得怎么样?“
底下一阵附和声,就连钱卫东和赵国强也连连点头,嘴上说着“坚决支持“、“绝不姑息“的漂亮话,脸上带着虚假的正义凛然。
“苏书记说得对,反腐败必须动真格的。“钱卫东站起来表态,声音洪亮,表情严肃,“我们昆阳市委坚决拥护省委的决定,全力配合巡视工作。雷鸣如果真有问题,绝不姑息!“
赵国强紧随其后:“市政府系统也一定全力以赴,配合好这次行动。该出人出人,该出力出力,一定把雷鸣抓获归案!“
他们两人一个是市委书记,一个是市长,代表着昆阳市最高权力。
这种场合下,他们必须表态,否则就显得立场不坚定,容易引起怀疑。
尽管内心可能对这次巡视充满抵触,但表面上必须热情支持。
李胜接着说道:“***和林枫,你们两人可以各挑选三名巡视组成员作为帮手,一起开展这次行动。现在,你们二位谁先开始选?“
林枫看了一眼***,伸手做出一个“请“的姿势。
在官场中,这种谦让看似是礼节,实则往往蕴含着深意——我不急,我有自信,我可以后选。
***瞥了林枫一眼,眼中闪过一丝厌恶。
他不屑地撇撇嘴:“那我就不客气了。“他环视了一下这十几名巡视组的成员,思索了一会儿后开口道:“刘铭、张文龙,还有审计局的老杨。“
***心中暗喜,这三人是他早就看好的人选,林枫谦让,正好让他先下手为强。
这三人选得可谓非常独到。
刘铭是经侦大队有名的侦查员,凡是被她盯上的犯罪分子,无一例外全都落网。
她观察细致,善于发现蛛丝马迹,尤其擅长追踪资金流向。找她来寻人可谓再合适不过。
张文龙是区委办的,出了名的八面玲珑,关系网特别深厚。
在昆阳市这个地方,几乎没有他打听不到的消息。
长期在基层工作,使他积累了大量的人脉资源。
有他在,了解各方面信息绝对是分分钟的事。
而审计局的老杨那可是出了名的“铁算盘“。
外号“铁算盘“可不是白叫的,这么多年审计工作下来,几乎没有他看不穿的账本。
有他在,各种财务做的假账、隐瞒的财务线索,他分分钟就能找出来。
现场一些了解内情的领导见到***选人的眼光,纷纷点头,暗自称赞:这***不愧是工作经验丰富,选人就能看出他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