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藏西之行(2) (第2/2页)
三天艰苦跋涉后,他们终于到达了与特遣队约定的会合点——一个隐蔽在山谷中的临时营地。特遣队由五名天机局精英组成,都是经验丰富的实地行动专家,其中包括两名源士、一名地质学家、一名古文字专家和一名医疗兼安全专家。
“情况更紧急了,”特遣队长王铮简洁地通报,“卫星监测显示,收割者在目标区域的活动增加,包括设备运输和人员调动。更令人担忧的是,我们检测到微弱但明确的能量波动,暗示他们可能已经开始初步激活程序。”
团队迅速制定了行动计划:连夜前进,争取在黎明前到达“天观”外围区域,然后利用晨雾掩护接近主要地点。每个人都配备了专门的源力防护装备和通讯设备,以应对可能的危险。
龙辰给林暮秋额外准备了一套特制的源力聚焦器——一对精巧的腕带,能帮助更精确地引导和控制源力。
“这是为应对可能的对抗准备的,”他解释道,“但记住,我们的首要目标是阻止收割者激活装置,而非直接冲突。源力应当用于保护和平衡,而非攻击。”
当夜,在星光和便携源力灯的微弱照明下,小队沿着羊皮地图指示的路线前进。这条路更为隐蔽,但也更加危险,常常沿着悬崖边缘或穿过不稳定的冰川。
途中,林暮秋的源力感知捕捉到了远处的异常波动。能量模式不规律,带有明显的人为干扰特征,与自然龙脉流动形成鲜明对比。
“那是收割者的活动痕迹,”龙辰确认,“他们正在尝试用现代设备引导古代能量,这是危险的组合。”
随着接近目标,地形开始符合林暮秋在“天文球”中看到的景象:三座巍峨雪山环绕着一个相对平坦的盆地,形成自然屏障。盆地中央有一个小型湖泊,湖水在月光下闪烁着不寻常的蓝色光芒。
“这就是入口区域,”林暮秋低声说,“天观就在湖底或湖边的地下。”
队伍在距离湖泊约一公里的山坡上设立了观察点。通过高倍夜视设备,他们看到湖边已经建立了一个临时营地,约有十五到二十名人员在活动,架设了各种设备和探测仪器。最引人注目的是湖边一个巨大的金属结构,看起来像是某种钻探或抽水系统。
“他们在尝试抽干湖水或钻探湖底,”王铮分析道,“可能已经确定了入口位置。”
龙辰通过特殊仪器测量了区域的能量波动:“能量扰动正在加剧,但还未达到危险水平。我们还有时间。”
团队决定分两组行动:一组负责干扰收割者的设备和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另一组则寻找真正的入口并确保古代设施安全。林暮秋、龙辰和古文字专家组成第二组,其余人员负责干扰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