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抵达开封 (第2/2页)
不过对于城池而言,抛开面积谈人口是不恰当的,人口密度才是更能反映城池实际情况的数据。
根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开封城周长为五十里,而根据现代考古勘探计算,开封城的面积约为52.5平方公里,也就是说人口密度为2.86万人/平方公里。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以面积极为接近宋代开封城的现代北京西城区来对比,西城区行政区划面积为50.7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09.5万,人口密度为2.16万人/平方公里要算上白天通勤工作的人口,以及前来游览的外地游客,人口密度才勉强与北宋开封接近。
所以,开封在古代虽然足以称得上巨城,但受限于建筑高度以及人口规模,在市井中生活的实际感受,其实是会觉得比较拥挤的。
没过多久,客船便如同汇入洪流的涓滴,速度不可避免地慢了下来,而两岸也开始出现了大量的沿河商铺、仓库、民宅。
拥挤的汴河中,满载着货物的商船比比皆是,更有挂着奇异旗帜、形制迥异的“蕃舶”,船身造型奇特,显然是来自高丽、交趾甚至更遥远的海外国度。
而空气中更是弥漫起了复杂的味道——河水的湿腥、新粮的谷香、船木的桐油味、鱼虾的鲜气、食物的香气。
排了很久的队,他们乘坐的客船才抵达那艘著名的虹桥。
只见一座巨大的单孔木拱桥,如同长虹卧波,横跨在汴河之上。
桥上人流如织,车马喧嚣,桥下船只往来如梭,在桥洞中穿行,形成一幅活生生的《清明上河图》。
“此乃天下拱桥之冠。”崔文璟解说道,“桥下甚至可过千石大舶。”
他们的客船缓缓穿过虹桥的桥洞,短暂的阴影笼罩下来,而穿过桥洞后,眼前豁然开朗。
——东水门!
这座开封最繁忙的城门并非单一门洞,而是由巨大的闸门、瓮城和水道组成一套复杂的防御和通行体系。
水道入口处,水流明显变得湍急,数道粗大的铁链横亘在河面上,由岸边的绞盘控制,用于在必要时封锁河道。
而身着扎甲的士兵持着步槊或长斧,肃立在高高的闸门两侧和瓮城墙头,目光锐利地扫视着下方川流不息的船只。
城外,巨大的石砌码头上面的“卸货埽岸”极为繁忙,无数赤膊的脚夫喊着号子,扛着比人还高的麻包、沉重的木箱、成捆的货物,在船只与岸上的货栈、牛马车队之间健步如飞。
岸上,税吏手持算筹和账簿,在一排排棚屋前指挥着商船靠岸查验,然后进来缴纳商税和入城税。
脚夫的号子、税吏的呵斥、商贾的争论、小贩的叫卖、牛马的嘶鸣、车轮的滚动、船板的碰撞、水流的哗啦空气中各种声音的喧嚣达到了顶点,无数种声响汇聚成震耳欲聋的声浪,如同实质般扑面而来,冲击着每一位初来者的耳膜。
他们乘坐的客船在税吏指挥下,缓缓靠向东水门内的一处码头,陆北顾紧紧抓住船帮,目光扫过眼前这热闹到近乎沸腾的景象。
这便是东京开封府!
大宋的心脏,世界的中心!
在这座仿佛由无尽人烟、财富与权力构筑成的庞然巨物面前,个人的渺小感油然而生,却又让人陡然生出一股身处历史洪流中心的兴奋战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