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斜阳依旧满江红” (第1/2页)
曾布期待的目光落在兄长曾巩脸上,带着年轻人特有的、藏不住心思的热切。
舱内众人的视线也随之汇聚过来。
吕惠卿和王韶的诗作各有侧重,一个抒怀感喟,一个以兵家视角剖析,皆有可取之处,此刻自然期待这位以古文名动京师,被欧阳修誉为“百鸟之一鹗”的南丰先生能有更出彩的表现。
曾巩却只是温和地笑了笑,神色间带着一种历经世事后的谦和。
他轻轻拍了拍弟弟的肩膀,声音平和:“吉甫豪气干云,子纯洞若观火。愚兄才思驽钝,一时难有佳构,且容我细思片刻。”
他并非推诿,而是性格使然。
曾巩为文作诗,向来主张“文以明道”,注重内容的充实与思想的深度,追求一种“淳古淡泊”的境界,不喜浮华空泛的辞藻。
而在“唐宋八大家”里,曾巩其实跟苏洵是同一赛道的两个极端。
两人都特别擅长写议论文,但与情感充沛气势雄浑的苏洵不同,他是“唐宋八大家”中情致最少的一位,文章绝少抒发个人情绪,通常是立论警策、说理曲折尽意、文辞和缓纡徐,自有一种从容不迫的气象。
曾巩的作诗水平比苏洵要高得多,苏洵根本就没什么拿得出手的诗,而曾巩的诗作虽然也达不到传世名作的水平,但拿得出手的诗却不少,其中“身世自如天下少,利名难退古来稀”等句更是颇为引人深思。
而“唐宋八大家”在宋代的六位,如果不单单论散文,而是把文、史、诗、词、赋、论等领域都算上,在陆北顾心里的综合实力排序,应该是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曾巩>苏辙>苏洵。
欧阳修跟苏轼第一档,王安石跟曾巩第二档,苏辙跟苏洵第三档。
欧阳修在他心里比苏轼排名高,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欧阳修对文学革新的贡献,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开创一代文风,属于开拓者;第二个是欧阳修太全面了,典型的无短板六边形战士,在所有领域都有传世之作,散文有《醉翁亭记》、史著有《新唐书》《新五代史》、诗作有《画眉鸟》、词作有《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生查子·元夕》《浪淘沙·把酒祝东风》、赋作有《秋声赋》、论作有《朋党论》。
而苏轼虽然文、诗、词、赋同样拉满,甚至诗赋的水平可能比欧阳修还要略高一筹,但在史著和论作上,明显比欧阳修是要差一大截的,所以综合实力不如欧阳修。
至于王安石跟曾巩,没什么好说的,在散文水平大致相同的情况下,王安石的诗作水平比曾巩要高,有《元日》《梅花》《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等数首传世名作,所以排名肯定比曾巩靠前,但综合实力跟更前面的苏轼没法比。
而苏辙和苏洵相比,论作水平大差不差,而苏辙的诗词虽然也没什么传世名作,但相对其父,诗词水平还是明显要高不少。
此时,崔文璟见状,笑着打圆场:“子固兄深思熟虑,想必是欲得惊人之句。不如我们且观江景,待兄酝酿。”
他转头看向陆北顾:“方才在乌林,见你独行丘顶,若有所思,可有所得?”
陆北顾正摩挲着那块在乌林丘顶拾起的黝黑石头。
石头已经被他用水洗净,表面泛着幽暗的光泽,细看之下,似乎有些仿佛被高温灼烤过的痕迹。
——这当然更可能是地质变化或漫长岁月的磨砺所致,但身处这片曾被冲天烈焰席卷的土地上,很难不让人产生一丝微妙的联想。
八百四十八年的时光,足以将铁甲化为锈堆,融入泥土,但这块顽石却可能曾是那场惊天动地大火的见证者之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