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第2/2页)
曹操听闻关羽斩杀颜良,心中惊愕不已。他对关羽的勇猛和武艺深感钦佩,对他的亲近之情也愈发深厚。
为了表彰关羽的功绩,曹操上表汉献帝,奏请封关羽为偏将军,并赐予他汉寿亭侯的爵位。同时,曹操还特意铸造了一枚印信,派人送往关羽处。
然而,颜良被斩的消息传到袁绍军中时,众将都难以置信。他们无法接受这个事实,纷纷质疑消息的真实性。
“什么?”袁绍听到这个消息后,惊愕地瞪大了眼睛。
“谁斩的颜良?”他急切地问道。
“颜良怎么可能被斩杀,你是不是听错了。”其他将领也附和着,对这个消息表示怀疑。
那位败阵的将领赶忙解释道:“那是一员赤面长须的勇将,手持大刀,冲入我军阵中,如入无人之境。他斩杀了颜良后,便扬长而去,我军因此大败。”
袁绍听后,眉头紧皱,沉思片刻后问道:“此人是谁?”
帐下有将领猜测道:“此必是刘玄德之弟关云长。”
袁绍闻言,猛地转头看向刘备,眼中闪过一丝狐疑。
刘备见状,脸色一阵尴尬,他有些不自然地看向袁绍,不知该如何解释。
袁绍见状,心中的疑虑更甚,他冷哼一声,斜眼看向刘备,厉声道:“令弟杀我爱将,你必通谋曹操!”
说罢,袁绍怒喝一声:“来人……”
““慢!”刘备见状,急忙高声喊道,“明公岂能只听一面之辞,而绝旧日友情?”他的声音在营帐中回荡,带着一丝急切和诚恳。
袁绍闻言,眉头微皱,面露思索之色。过了片刻,他缓缓说道:“念旧日友情?好,我容你把话说完。”
刘备见袁绍愿意听他解释,心中稍安,略作思考后,诚恳地说道:“备,自徐州失败以来,一直四处漂泊,未知二弟云长在否。今日闻得颜良将军被一赤面长须之人所杀,备心中甚是惶恐,唯恐此乃云长所为。然天下同相貌者多矣,岂有凡赤面长须之人,即为关羽之理也?”
袁绍听后,沉默不语,似乎在思考刘备所言。帐内众人也都静下来,等待袁绍的决定。
片刻后,袁绍开口问道:“你可有证据证明那赤面长须之人并非关羽?”
刘备摇头道:“尚无确凿证据,但备与云长情同手足,深知其为人。云长义薄云天,断不会无故杀颜将军。”
袁绍又问那败阵将领:“杀颜良者,汝可亲眼看到?”
那将领面露难色,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摇头道:“未见。”
袁绍见状,脸色一沉,有些恼怒地对刚才那名将领说道:“误听你言,险杀了好人。”
帐下文丑见状,挺身而出,说道:“主公,颜将军与我有八拜之交,今我要为兄弟报仇。”
袁绍看了文丑一眼,点点头道:“非文将军不能报此仇。”
文丑闻言,大喜过望,连忙跪地请求道:“请主公拨兵马让我迎敌。”
袁绍略一思索,应允道:“好,我拨你五万兵马,务必将那赤面长须之人擒获。”
“我拨十万兵马与你,渡黄河追杀曹贼。”袁绍意气风发地说道,他的声音在营帐中回荡,充满了自信和决心。
然而,袁绍的谋士沮授却站出来表示反对:“主公不可啊!”他的语气严肃而恳切,“为今之计,我们应当留驻延津,分兵官渡,这才是上策。”
沮授继续解释道:“若轻举渡河,一旦情况有变,我们的大军恐怕都难以安全返回。”他的目光紧盯着袁绍,似乎在试图说服他改变主意。
袁绍听了沮授的话,心中有些不悦。他斜眼看向沮授,冷笑道:“皆是你等迟缓军心,迁延日月,有妨大事!”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沮授的不满和责备。
沮授面对袁绍的批评,并没有退缩。他据理力争道:“主公,此举实在太过冒险,还望主公三思啊!”
然而,袁绍已经下定决心,他根本不听沮授的劝告。他当即下令:“点拨兵马,即刻启程!”随着他的一声令下,营帐中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士兵们开始忙碌地准备出征……
文丑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十万大军,如同一股汹涌的洪流,以排山倒海之势,一马当先地冲杀向曹军。他胯下的战马如疾风般疾驰,手中的长枪闪烁着寒光,仿佛要撕裂空气一般。
文丑所到之处,曹军士兵纷纷惊恐地四散逃窜,根本无法抵挡他的凶猛攻势。曹操的大军在文丑的猛攻下,渐渐失去了抵抗的能力,开始节节败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