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第2/2页)
他连忙回应道:“董公,我王家世代蒙受汉朝俸禄,岂会没有忠君之心呢?”
接着,王子服毅然决然地表示:“我愿助兄长一臂之力,共同诛杀那火锅殃民的奸贼!”
又是一个深夜,万籁俱寂,董承悄然造访刘备。
刘备见到董承深夜来访,心知肚明其中必有缘故,于是开门见山地问道:“国舅深夜来访,必定是有重要事情吧?”
董承也不与刘备兜圈子,坦率地回答道:“白日里若乘马前来拜访,恐怕会引起曹操的猜疑。所以,我只能选择深夜前来相见。”
刘备听后,略作思索,随即对张飞吩咐道:“命人取酒来,好生款待国舅。”
张飞领命而去,董承则继续说道:“前日在围场之中,云长(关羽)曾有杀曹操之意。”
“将军摇头示意而退之,这究竟是为何呢?”刘备心中暗自思忖,他实在想不明白将军此举的深意。
刘备忍不住探着身子,满脸疑惑地问道:“公何以知晓其中缘由呢?”
董承微微一笑,缓缓说道:“人皆不知,唯我独见之。”他的语气中透露出一种自信和笃定。
刘备听后,不禁叹了一口气,无奈地解释道:“舍弟见曹操专横欺君,心中实在难以忍受,故而发怒。”
董承闻听此言,突然像被触动了什么心事一般,猛地哭了起来。关羽见状,连忙起身,迅速地递上一个酒盅,轻声说道:“国舅,莫要过于悲伤。”
董承一把抓住关羽的手臂,激动地说道:“朝廷臣子若都如云长这般忠义,又何须担忧天下不太平呢?”
关羽面露尴尬之色,无奈地别过头去,似乎对董承的这番夸赞有些不知所措。
刘备见状,心中一动,决定趁机试探一下董承的态度。他故作不解地问道:“曹丞相治国,也算得上是井井有条,又何来不太平之说呢?”
董承一听,当即脸色一变,站起身来,似乎就要拂袖而去。
“国舅!”刘备见状,连忙叫了一声,想要留住董承。
董承停下脚步,转身对刘备说道:“公乃大汉皇叔,本应是忠君爱国之人,故而我才敢剖胆沥肝,将实情相告。公何必要如此试探我呢?”
刘备见状,心知自己的试探可能引起了董承的不满,连忙拱手赔罪道:“国舅息怒!实不相瞒,我之所以如此试探,是担心国舅有诈啊。”
董承听后,脸色稍霁,他盯着刘备看了片刻,然后说道:“我又有何诈之有呢?”说罢,他毫不犹豫地从怀中掏出一份衣带血诏,递给刘备,“将军请看,此乃圣上密诏,命我等共讨曹操。”
刘备双手颤抖着接过衣带诏,仿佛这是一份千斤重担。他缓缓展开诏书,与关羽、张飞兄弟三人一同凝视着上面的文字。
当他们看完诏书后,刘备的脸色变得异常凝重,他的眼眶渐渐湿润,最终忍不住双膝跪地,失声痛哭起来:“二弟、三弟啊!”
关羽和张飞见状,连忙也跪了下来,他们的心中同样充满了悲愤和无奈。
刘备的哭声中带着无尽的哀伤:“想不到我堂堂大汉,至尊至上的天子竟然要以血书密诏臣下,这是何等的悲哀啊!”
董承见状,连忙上前安慰道:“将军,莫要过于悲伤。如今奸贼曹操专权,汉室危在旦夕,我等身为臣子,理当为国除害。”
说罢,董承从怀中取出参与诛杀曹操的生死签名,递给刘备。
刘备接过签名,逐字逐句地念道:“车骑将军董承,越骑校尉王子服,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昭信将军吴子兰,西凉太守马腾……”
当念完最后一个名字时,刘备的目光落在董承身上,他的声音略微低沉:“公既奉诏讨贼,备岂敢不效犬马之劳。”
说完,刘备转头对关羽喊道:“二弟,拿笔来。”
关羽迅速取来笔墨,刘备毫不犹豫地在签名名单上签下自己的大名——左将军,刘备。
然而,就在刘备刚刚签完名的那一刻,一阵嘈杂的脚步声突然传来。他抬头望去,只见许褚带领着一群士兵如狼似虎地闯进了院子。
“丞相有命,请使君速去。”使者的声音在门外响起,声音中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急迫。
刘备正在院子里打水,听到这声呼喊,他心中猛地一紧,手中的水桶也随之晃动起来。他手忙脚乱地想要稳住水桶,但由于太过慌乱,水桶还是在半空中摇晃了几下,最终“扑通”一声掉进了井里。
刘备顾不上捞水桶,赶忙迎出门去,满脸疑惑地问道:“不知有何要事?”
使者站在门口,一脸冷漠地回答道:“不知,只叫我来相请。”
刘备迟疑了一下,看了看井口,然后对使者说道:“待我把井中木桶绞上来。”
使者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似乎并不在意刘备的请求。
刘备无奈,只得匆匆回到井边,用辘轳将木桶绞了上来。然后,他拍了拍身上的水渍,跟着使者前往丞相府邸。
一路上,刘备的心中都充满了不安。他不知道曹操突然召见他究竟所为何事,心中暗自揣测着各种可能的情况。
到了丞相府邸,刘备见到曹操正坐在堂上,一见他进来,曹操就放肆地大笑起来:“哈哈哈哈,在家做得好大事。”
刘备被曹操这突如其来的笑声吓了一跳,心中愈发慌乱,嘴巴也不由自主地张大,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曹操见状,笑得更加厉害了,他指着刘备说道:“在家种菜灌园,玄德有此闲情,真是不易啊。”
刘备听曹操这么说,心中稍定,他连忙解释道:“无事消遣而已,丞相有请,不知何事?”
曹操似乎并没有要怪罪刘备的意思,他依然面带笑容,高兴地走到刘备身边,握住刘备的手,拉着他边走边说道:“刚才看见枝头梅子已青,忽有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