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神通才是第一生产力(2/3) (第1/2页)
转眼间,日暮西斜。
随着越来越多的村民回家,李伯阳也出现在了通往李家村的道路上。
距离当初“南海之灾”的大基建,已经过去了三年多。
在【息壤】的帮助下,如今的百地群山不仅打通了前往各个村落的道路,就连道路的宽度也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尽管还比不上李伯阳印象中,那种八、九辆汽车并行的主干道。
但看着那些在道路上奔袭的青铜马车,李伯阳还是不禁流露出了一丝笑容。
那些马车当然不是真正的马车。
它们是将青铜马的四肢更换为轮毂之后的一种特殊青铜兽。
在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了。
李家村的启蒙课堂早就不再局限于几十人的规模了。
附近的村子为了方便接送孩子们,专门集资搞了一批青铜马车,只在早上和晚上的时候使用。
有一句话说得好,创意这种东西一旦冒出来就很容易普及。
从一开始专门用于接送孩子们的青铜牙豚·板车。
再到如今类似于公交汽车一样,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发车的青铜马车。
李伯阳未曾预料到的“公共交通网络”。
不知不觉间就已经成型了,并且全程没有他的干涉。
尤其是在青铜货币体系完善之后,这些青铜马车甚至有了专门的山民进行运营。
除了常用的赶集路线之外,每每有船只靠近码头的时候,也会有大量的青铜马车进行物资运输。
能够在短短两、三年之间发展出如此规模的交通网络。
受到巫咸启发而诞生的青铜货币体系,毋庸置疑的居功至伟。
如果说之前李伯阳对度量衡、文字和思想的统一,只是在百地群山撒下了一颗文明的种子。
那么青铜货币体系的诞生,就是在给这颗种子堆肥。
毫不夸张的说一句,单论文明程度的话。
当前的百地群山除了没有名义上的共主、至高统治者之外。
无论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它都已经无限接近于封建社会的底线了。
至于为什么还没有达到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标准?
那只是单纯人口不足的问题,与其它无关。
在如今的百地群山,人口超万人规模的镇子大概有七、八个,数千人的大型村子也有好几十个。
再加上那些零零散散的小村落、小村子,整个百地群山的上限也就五十万左右。
这放在李伯阳前世的二十一世纪。
仅仅只是一个稍微大一点的县城人口规模。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这是一个神话真实存在的世界。
在人口生产力不足的情况下,神通法术可以加速一个文明的诞生和成型。
别的不说,单单李伯阳现在推广的“一个村子、一个产业”的文明模式,就极大地丰富了百地群山的物资供应。
从最基础的衣食住行,再到稍微高端一点的学习、技能、安全、公平、秩序、乃至于对各种美好事物的渴求。
百地群山正在一点点摆脱原始的生理需求,开始有了对生命质量的追求。
由“饿不死”到“活得好”。
这短短十几年间的变化,都是李伯阳带来的。
更重要的是,当一切的基础打下之后,各种新事物将会源源不断的冒出头来。
李伯阳期待着山民们带给自己的惊喜,期待着百地群山进入一个技术创新、文明昌盛的新时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