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压迫 (第2/2页)
这在龙兴之地作乱的起义军究竟是什么来头?
他们的首领又是何方妖孽?
康熙自诩文治武功,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击噶尔丹,如今却在“龙兴之地”被一支名不见经传的“匪军”接连重创,损兵折将,丢失大片国土,这种失控感让他感到一种被羞辱的无力,还有更多更深的愤怒。
以及他自己都不愿细想,不愿承认的……
恐惧。
为什么?为什么这支反贼所控制的地区丝毫没有反抗?甚至很快归心?
以至于他想打探一些情报都模模糊糊,只知道他们大手笔往外洒粮,可其余的,基本一无所知。
据李绅所说,吉林现在太团结了,还有所谓民兵巡逻村落,根本就难以从百姓的口中问出情报,他们奸猾狡诈,绝不肯向生面孔透露有关于起义军和起义军首领的消息。
再加上很快又要过冬,关外大雪寒天,根本难以生存,何谈作战,且朝廷对于起义军也根本不了解足够的情报,那支朝廷派出的军队,便暂且驻扎在了盛京。
康熙发泄了一通后,很快恢复了冷静,严令大军固守盛京,令李煦不惜一切代价查明起义军的真实底细,特别是其火器来源和首领背景,又召集钦天监和西洋传教士,想要破解起义军的火器。
也就是这个时候,那个蠢笨愚钝,但火器上确有天份的人才配被康熙想起来。
“……对,还有戴梓!”康熙不由自主的一拍桌子,随后才想起来,宁古塔,已经不是他大清领土了。
众人面面相觑,看着康熙的脸色红红白白,变幻不定,谁也不敢吱声。
前朝同样一片噤若寒蝉,大臣们不敢轻易发言,唯恐触怒皇帝或与“反贼”扯上关系,奏折中多是“天兵一到,顷刻齑粉”的套话。
私底下,这些重臣们则纷纷与自己投靠的那些皇子们密谈,试图从中争取一些利益和名声,好处。
虽然起义军并未打着什么“反清复明”的名号,但不少汉臣们依旧心情复杂。
若能……
谁又愿当低人一等的奴才呢?
他们也不知道起义军的底细,但能给百姓分发粮草,哪怕只是收买人心,那也是尧舜之相。
哪怕是满人,被压迫的人也大有人在,旗人贵族与普通旗人,奴仆之间等级森严,生活困苦的底层旗人,包衣奴才,听到关外的反贼消息,并没有朝廷想象中那么团结一心的排斥。
反正也过不上好日子,朝廷被反就被反呗,和自己有啥关系。
还不如看看明儿的饭钱从哪儿来呢!
亦有两批人在竭力试图和关外取得联系。
天地会,白莲教。
只不过殷灵毓对此就不知道了。
扩张的速度太快,队伍架构不够明确完善,战士们的战斗素养和文化水平也变得良莠不齐,遍地都是百废待兴的民生问题。
如今她们起义军也算是割据一方了,该好好发展一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