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森林文学 > 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 第216章 不值一提

第216章 不值一提

  第216章 不值一提 (第2/2页)
  
  再加一块算算:乾隆御笔、胤禛宝印、两幅帝王肖像,以及一樽双鹤炉……十个两百万不敢说,但六七个两百万轻轻松松。
  
  而林思成,就花了个零头?
  
  王齐志眼中泛光,掠过香炉、画像、印章,以及《柳庄神相》。随后,又落在郝钧和赵修能的脸上。
  
  赵修能老神在在,浑不在意,郝钧的脸禁不住的一红。
  
  不赖王齐志这样的眼神:这些东西,是三个人一块去看的,对吧?
  
  但结果呢?
  
  甚至于刚刚,林思成把这些东西拿出来的时候,郝钧和赵修能依旧狐疑:知道林思成捡漏了,却不知道漏在哪里,每一件又有什么蹊跷。
  
  但这赖不到他们:八件东西,林思成从头到尾也就看了半个小时。而且其中至少有十分钟在演戏。
  
  平均到每件不到三分钟,郝钧和赵修能倒是想看仔细点,但也要能来的及。
  
  往细里再说,先说那三幅画:哪怕是现在再让他们评价一下,郝钧和赵修能依旧敢拍着胸口说:画的很一般。
  
  但谁能想到,这玩意竟然是帝王像?压根就不看画的好不好,而是像不像。
  
  比如叶安宁,在故宫待的更久吧,而且专攻字画,两幅原作都见过。再想想她看到画时的反应:
  
  隐隐约约,似曾相识……连她都这样,何况郝钧和赵修能?
  
  再说雍正的印:又是清和散人,又是一明山人,又是玄诚道人……大大小小十多方全是道士印。哪一方不比这一方大,哪一方的材质不比这一方好?
  
  更见鬼的是:哪怕是按龙门派的字谱,这一方照样能对得上,让他们怎么鉴?
  
  再说乾隆御笔:乍一想,挺简单,好像只隔着一层窗户纸,只要认出乾隆的笔迹,就能推测出这东西的来历。
  
  问题是,你得先断定这东西和皇宫有关。其次,还要从乱七八糟的一堆杂印中,认出毫不起眼的“乐善”,以及不知所云的“桃花坞”,然后才能和乾隆联络到一块。
  
  说心里话,林思成要不点破,再想八十年,郝钧也想不到这是乾隆御笔。
  
  还有那樽炉:就只是常见的熟铜材质,饰纹为双鹤,边地为海波与祥云,底为破尘居士的款,造型又古怪。不论给谁看,都以为道家的香炉,顶多传承的久一些。
  
  除非送到故宫,除此外不管再送到哪,你告诉专家这是雍正修道时用过香炉,信不信人家呸你一脸?
  
  啥,破尘居士……你搞笑呢吧?
  
  雍正要是起过这个道号,史书上能没记载?
  
  当时确实有过记录,但雍正死后第三天,就被乾隆一把火烧了个干净……
  
  还有桃花坞,双鹤斋,前后存在就五六年,名字改完到现在都快三百年了,谁还能记那么清楚?
  
  所以,不是郝钧和赵修能眼力不够,更不是他们经验不丰富,而是林思成太妖孽……
  
  一时震憾,愕然无声。
  
  过了好久,王齐志猛吐一口气:“这样的东西,是怎么到一个道士手里的?”
  
  几个顿住,不停点头。
  
  到这一步,真假不难判断,鉴定纸张、墨迹、印泥成份,以及乾隆笔迹就可以。
  
  但除了真假,想要利益最大化,还要看是否递藏有序,以及来历。
  
  也千万别小看这两点:2009年,河南农民朱云拿家传的乾隆真迹,《嵩阳汉柏图》参加火遍全国的鉴宝节目,最后被专家刘岩鉴定为赝品,用十七买走。
  
  又过了一年,京城保利秋拍,拍了整整八千七百三十六万。
  
  事后都说专家心太黑,朱云太老实。但好多人不知道,上节目之前,朱云找过的专家不下十位,但每次的鉴定结果就两个字:赝品!
  
  要问为什么?
  
  2009年,还用直板手机的年代,见过乾隆真迹的专家有几位?
  
  再一看,除了乾隆自己的十方印,多余连一方鉴藏章都没有,你敢说这是乾隆真迹?
  
  再一问哪来的……祖传?
  
  呵呵……
  
  别说十七万,两兄弟前后卖了四五年,七万都没人要。所以最后才卖的那么快。
  
  反过来再看《柳庄神相》:印倒是挺多,注解更多,约等于鉴藏题跋。但问题是,全是道士?
  
  甚至于是谁都不知道,还不如一方印都不盖,多余一个字都别写。所以林思成刚看到的时候,才说暴殄天物,糟蹋东西。
  
  如今想要卖高价,就只能想办法查清来历……
  
  林思成想了想:“有关樊清和的记载,只有地方志中的寥寥几笔,故宫的史料中有没有记载不知道,但估计不好查。
  
  因为雍正死后第三天,乾隆就下旨捣毁宫内所有斗坛、丹房。同时烧毁与雍正修道、炼丹、服饵的所有资料,又下了封口令……”
  
  “当然,只是不好查,珠丝马迹还是找到一些的!”
  
  林思成环指了一圈:“又是亲王印,又是御笔,又是御容画像……能把这些东西带出宫,只有一个可能:御赐!但问题是,圣眷如此之重,怎么可能在历史上籍无名?”
  
  “就说一点:樊清和能入宫,必有谕旨征召,地方官府必有备案。就算宫中的资料全被乾隆烧了,但甘肃地方史志肯定记载了下来,不可能查不到……但问题是,还真就查不到?”
  
  “所以我怀疑,清和道人出宫后,可能改了名,甚至他压根就不是兰州人。不过离京城比较远,相对偏僻,就跑到了甘肃……原因不难猜:怕乾隆反复无常,秋后算账……”
  
  赵修能左右扫了招:“如果是被逐出宫的,既便是御赐,也应该被全部收回去。”
  
  “赵师兄,不一定是撵走的,也可能是主动请辞!因为当时乾隆并没有把雍正征来的道士全都赶走,赶走的只是炼丹的那一部分,留下的也不少。比如娄近垣……”
  
  林思成在键盘上敲了几下,几个人围了上来。
  
  娄近垣,师事龙虎山三华院道士周大经。雍正五年,随天师张锡麟赴阙朝贺(入京面圣)。待值京师,备员法事,兼职御诊(给雍正看病)。
  
  雍正八年,(雍正)赐娄近垣御笔对联一副……
  
  雍正九年,(雍正)疾患未安,遂命娄近垣治之,病始愈。治帝病有验,封四品龙虎山提点,钦安殿住持。
  
  雍正十二年正月,赐娄近垣御笔匾额,御书对联一副,御制诗一首……
  
  元日(乾隆登基当日),诰授娄近垣晋秩三品,荣及祖、父、家人……
  
  乾隆元年(登基次年),敕娄近垣带管京师道箓司印务,东岳庙等处正住持,馀如故。
  
  乾隆三年,赐娄近垣御书对联一副……
  
  乾隆五年,赐御制诗御书一幅……
  
  乾隆八年,赐大光明殿(清代皇家道观)开派传道……”
  
  乾隆十五年,御封妙正真人,赐金鼎、玉炉。兼理道箓司(清代掌道教事务最高机构),兼龙虎山提点司……”
  
  密密麻麻几十条,从雍正五年入京,到娄近垣去世的乾隆四十一年,前后四十八年间,娄近垣的赏赐就没断过。
  
  又是御笔对联,又是御笔作诗,又是御笔匾额……光是雍正乾隆亲笔题字的印章,就有十三方。
  
  并策封娄近垣的父祖家人,兼理天下道门。
  
  甚至当时的龙虎山都是娄近垣在管,他三品,正义天师张遇隆却才是五品,见了他反要行礼,可见圣眷之重?
  
  究其根源,就是因为他会治病,且医术奇高。估计也是因为娄近垣的原因,雍正才多活了两年。感念于此,乾隆才优厚至极。
  
  反过来再对比:樊清和的这几件,突然就合理了好多。
  
  因为樊清和也会治病,史志上请的清清楚楚:刘一明……十七岁时身患重病,前后五年,访遍晋、陕、甘三省名医,百药不医……遇樊道人,病始愈。
  
  说不好他在宫里六七年,也一直在为雍正治病。雍正感念之余,赐了那樽双鹤炉,并那方印。
  
  而且他与乾隆还有师徒之宜,再那幅《长春真人》:贺长春真人寿,弟子樊正则敬上。
  
  与之相比,比起娄近垣的圣眷之重,赏赐之多,桌上的这些简直不值一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