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 回:宫廷新主立,政策大调整 四 (第2/2页)
这时,一位身着绯色官袍的中年官员从队列中走出,此人乃是礼部侍郎郑文渊。他恭敬地向李柷行了一礼,说道:“陛下,除了贸易限制,税收过重也是一大问题。如今,丝绸商人不仅要缴纳高额的商税,在丝绸运输过程中,还需向各地关卡缴纳名目繁多的过路费。这使得丝绸的成本大幅增加,商人的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许多小商人不堪重负,纷纷退出市场,这对丝绸产业的发展极为不利。” 郑文渊的脸上带着几分无奈,他深知税收问题已经成为了丝绸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若不加以解决,将会给整个产业带来沉重的打击。
李柷听后,脸色变得更加凝重。他轻轻敲打着龙案,陷入了沉思。片刻后,他抬起头,目光坚定地说道:“二位爱卿所言极是。贸易限制和税收过重,确实是旧制的两大弊端。若不加以改革,丝绸产业难以振兴,我大唐的经济和外交也将受到影响。”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决心,仿佛已经下定了改革的决心。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宰相杨涉开口了:“陛下,改革丝绸政策,势在必行。但此事关乎国计民生,牵扯众多利益集团,切不可操之过急。臣建议,先成立一个专门的调查组,深入民间和丝绸行业,了解实际情况,收集各方意见。然后再根据调查结果,制定出详细的改革方案,逐步推行。这样既能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又能避免引发社会动荡。” 杨涉的声音沉稳而有力,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老谋深算的智慧。作为宰相,他深知改革的复杂性和敏感性,必须谨慎行事,才能确保改革的成功。
李柷听后,微微点头,对杨涉的建议表示赞同。他说道:“宰相所言甚是。此事确实需要从长计议,谨慎行事。朕决定,由户部尚书钱穆之、礼部侍郎郑文渊牵头,成立丝绸政策改革调查组。务必深入了解丝绸产业的现状和问题,广泛征求各方意见,为改革提供有力的依据。” 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仿佛在向众人宣告,他对改革的决心和信心。
钱穆之和郑文渊连忙跪地谢恩,表示定当竭尽全力,完成陛下交付的任务。其他大臣们也纷纷表示支持改革,愿意为丝绸产业的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殿内的气氛顿时变得热烈起来,充满了希望和期待。
在长安城内的一家丝绸店铺里,老板赵福贵正满脸愁容地坐在柜台后面,唉声叹气。他的店铺里,摆放着许多精美的丝绸制品,但却鲜有人问津。一旁的伙计小李走过来,关切地问道:“老板,您这是怎么了?最近生意不好,您也别太发愁了。”
赵福贵苦笑着摇了摇头,说道:“小李啊,你不懂。这生意不好,可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儿。如今这丝绸政策,对我们这些小商人太不利了。贸易限制多,税收又重,我们的丝绸根本卖不出去,成本都收不回来。再这样下去,这店铺恐怕都要撑不下去了。” 他的脸上满是无奈和绝望,眼神中透露出对未来的迷茫。
小李听后,也不禁皱起了眉头。他说道:“老板,听说新帝登基后,有意改革丝绸政策。说不定,这对我们来说是个转机呢。” 赵福贵听了,眼中闪过一丝希望,但很快又黯淡了下去。他说道:“希望如此吧。不过,这改革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那些世家大族和地方豪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肯定会百般阻挠。我们这些小商人,也只能听天由命了。”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无奈和无助,仿佛已经对改革失去了信心。
然而,就在赵福贵和小李交谈之际,长安街头已经传遍了新帝欲改革丝绸政策的消息。百姓们纷纷议论纷纷,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他们希望新帝的改革能够真正为丝绸之路上的商人和百姓带来福祉,让大唐的丝绸产业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