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放大的行为,上头的关心 (第1/2页)
又是一周过去,互联网的记忆仿佛被寒风刮过,关于江倾的讨论虽不再如最初那般沸反盈天,却依旧像湖面下顽固的暗流,时不时翻涌上来。
江倾近期的每一个细微举动,都被无数双眼睛紧盯着,用放大镜反复检视,并附上各种悲观的解读。
一张他被路人抓拍到,略显模糊的侧身照在网络上流传。
照片里他穿着简单的黑色羽绒服,独自一人走在无问科技园,背景是光秃秃的梧桐树。
营销号配文:“昔日科技顶流形单影只,神情凝重似遇重大挫折?”
评论区纷纷深度解读。
“看着就感觉很疲惫,估计挠破头了吧。”
“眼里的光没了,估计是想着还是演戏简单,技术水平已经跟不上了,哈哈哈!”
“看起来压力真的很大!”
“感觉状态确实不太好,跟以前意气风发的样子差好多!”
“诶,伤仲永啊!终究是被娱乐圈的纸金迷醉糊了眼!”
……
更有所谓的业内知情人士匿名爆料,称“无问科技近期内部氛围压抑,多次听到核心团队争吵的传闻”,虽漏洞百出,却迎合了大众的想象,被广泛传播。
甚至连他被拍到始终如常使用那个旧保温杯的习惯,也被一些人曲解为“陷入困境,无暇他顾”的象征。
知乎上,高悬的热帖“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天才江倾的堕落?”下方,聚集了各式各样的声音。
高赞回答大多透着嘲讽与看衰。
“泻药!事实胜于雄辩,沉默就是最好的答案。OpenAI拿出ChatGPT3.5这样的划时代产品,而无问科技和它的天才创始人除了沉默,还能拿出什么?承认差距不丢人,丢人的是沉迷明星光环,忘了初心!”
“理性分析一波。江倾的成功有其时代机遇与个人天赋因素,但AI研发是团队与资本的长期战争。无问科技估值虽高,但毕竟年轻,底蕴不足。面对OpenAI这种巨头,投入上根本无法相提并论,短时间内无法应对才是常态。我们得考虑现实因素,天才也不是无所不能。而我个人认为,所谓的天才,或许只是被过早神化了。”
“看他最近还跑去中科大上公开课,这种行为就是一种逃避吧?真正的战场不是在大学讲堂。只能说,选择不同,格局不同。”
“有人提到以往国外那些机构和人工智能大佬对江倾的高评价,我们做个大胆的设想,或许他们就是想迷惑我们,让我们国内对江倾报以希望,也让他自视甚高,骄傲自满,逐渐变得不思进取呢?”
“楼上的分析脑洞大开,但是你还别说,听起来还真是有这种可能性啊!”
……
当然,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微弱但努力保持理性的声音。
“没必要这么早就下定论吧?技术研发有周期,谁能保证江倾不是在憋大招?”
“无问科技在自然语言处理和多模态学习方面有很多基础专利,我不认为他们会毫无准备。”
“无问可不只是跟中科大关系密切,跟水木不也建立了联合实验室,江倾在水木大学的演讲可是获得了国内各大高校的联合力挺,水平有目共睹。”
“就是,官媒多次出面认可江神的言论,真实水平肯定是毋庸置疑的。可能……可能真的是无问科技的投入还是跟OpenAI这种大公司差太多了吧。仔细想想,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但这些声音往往迅速被更多的质疑与“等着看笑话”的评论所淹没。
江倾与无问科技的沉默,令许多以往只敢藏在阴沟里的妖魔鬼怪都跑了出来,舆论风暴之下,江倾的个人水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
12月25号,圣诞节。
下午一点五十分,中科大最大的阶梯教室早已超越了座无虚席的概念,变成了一个沸腾的能量场。
过道、窗台、讲台两侧,但凡能下脚的地方都挤满了人,后面甚至有不少学生自发站着,挤的满满当当。
空气中混杂着暖气的热流,年轻人群体的呼吸声,按捺不住的兴奋讨论声,与窗外灰白色的清冷天空形成鲜明对比。
一点五十八分,教室门口传来一阵骚动。
江倾高大的身影出现在门口。
他披着一件羽绒服,里面依旧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白衬衫,手里拿着那个辨识度极高的“无问科技2018年会纪念”保温杯。
步伐从容不迫,脸上带着一如既往地轻松笑容,眼神明亮,扫视着全场。
“江博士来了!”
这声呼喊瞬间点燃了现场。
几乎在江倾踏上讲台的瞬间,热烈的掌声就自发地响了起来,持续了将近半分钟才在他的压手示意下渐渐平息。
“哇,这阵仗。”
江倾扶了扶麦克风,随手脱下羽绒服外套放在一旁,嘴角弯起一道明显的弧度,眼神里透着些许好笑的意味。
“我差点以为今天不是来上课,是来开年终表彰大会的。还是说,各位是听说这学期最后一课有彩蛋,都跑来蹲守了?”
台下立刻爆发出巨大的哄笑声。
“江博士我们信你!”
“你是最棒的!江神的含金量他们根本不懂!”
“我们等你放大招!”
江倾笑着压了压手,姿态潇洒自如。
“好了好了,心意收到,再夸我就要骄傲了。言归正传,善始善终,今天咱们把神经符号系统的认知边界这块硬骨头啃下来。谁要是走神没听懂,课后奖励习题加倍。”
台下立马响起一阵哀嚎声。
轻松的开场后,课堂迅速进入高效率的知识输送状态。
江倾讲课时逻辑清晰,引经据典却又妙趣横生,复杂的模型被他用几个生动的比喻就能解释得十分通透。
讲到关键处,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下板书,笔力遒劲,字迹漂亮得又引来一阵小声惊叹,伴随着手机拍照的咔嚓声。
互动环节更是热火朝天。
现场的学生们争相举手,问题一个接一个。
有问技术细节的,有问行业前景的,甚至还有学生俏皮地提问。
“江博士,如果用您刚才讲的认知模型来分析ChatGPT的对话生成逻辑,您会觉得它在理解还是在模仿?”
江倾挑眉,很欣赏这个问题。
“很好的问题!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边界所在。它目前更像是一种极其精巧的概率模仿,但理解的种子已经埋下。而我们做的,就是想办法让这颗种子更快地发芽生长。”
他巧妙地将问题引回课堂主题,引发了又一轮热烈的讨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