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森林文学 > 清妖 > 第46章 大人有失体统乎?

第46章 大人有失体统乎?

  第46章 大人有失体统乎? (第1/2页)
  
  定远县城附近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乡间根本看不到炊烟,很多村庄的村民已经一个多月没有一粒粮食入肚,好一点的靠去年埋在窖里的红薯渡荒,大部分村民靠野菜、树皮,甚或大雁屎充饥,最后连这些也都找不到。
  
  居民点附近的山峰皆被砍成秃山,野兽根本不存,又哪里可以打猎得食呢。
  
  没有吃的,大规模死亡现象便在所难免。
  
  不少村庄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无人区,保守估计仅定远县因灾死亡人口就得十万左右。
  
  而整个安徽受灾严重的县有四十多个。
  
  一想到这场大灾眼下已造成百万人口损失,赵安头皮就发麻,路上更是看到不少“倒尸”,都是走着走着突然倒下再也起不来的饥民,没人处理这些“倒尸”,天气炎热之下便是蛆虫翻涌,尸臭难闻。
  
  包括赵安在内,一半随行人员都被途中的“倒尸”弄得作呕不止,很多人呕的连绿色的胆汁都给吐了出来。
  
  就这,还在继续干呕,明明胃中什么也没有,就是不住的呕吐。
  
  别说吃东西了,就是喝水都会不自觉往外呕。
  
  有一个胆子小的随行人员更是被吓疯了,这人是粮道衙门的一个书吏,读了半辈子“仁义礼智信,天地君亲师”,也一直以为活在盛世之中,结果几具高度腐烂的倒尸彻底击毁这人的心智三观。
  
  入夜,风嚎似鬼,惨月当头,精神失常,疯了般到处咆哮。
  
  不得已,赵安只得命人将这书吏遣送回江宁。
  
  若能恢复神智则继续留用,若不能则叫其回家,毕竟是“因公发疯”,责粮道衙每月给他一些生活费用不使生计无着。
  
  这个意外导致赵安途中多耽搁了半天,再次启程出发,路上“倒尸”数量明显增多,根本无人收拾,任由烈日曝晒。
  
  而那些活着的饥民则如丧尸般继续向县城方向走去,赵安一行走在其中静的除了车轱辘转动声,什么声音也没有。
  
  饥民们对赵安一行也是熟视无睹,不是不想过来哀求给点活命食物,而是他们已经没有力气追赶马车。
  
  饥民太多太多,多到赵安都不敢下令停车将携带的食物发放。
  
  不够,根本不够。
  
  杯水车薪。
  
  他现在能做的就是赶紧抵达定远县城,责令该县马上加大救济力度,让从四面八方赶至县城求活的饥民们有碗粥喝。
  
  哪怕粥清如水。
  
  死人太多,之所以没有发生大规模瘟疫不过是因为天热,倘温度下降,防疫恐怕就成了各地方官府的首要责任。
  
  先前在江宁,赵安知道安徽发生严重旱灾,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说实在的他对灾情的印象还是停留在纸面上的“百里无人”、“易子相食”什么的,哪里真正见过这些令人头皮发麻,夜里睡觉都会被惊醒的恐怖画面。
  
  真正深入灾区之后,才发现自己对灾情的了解是那么的渺小,灾民正在经历的可怕场景更是他读再多史书都难以想象的。
  
  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恐惧!
  
  恐惧到赵安的双手都在无意识抖动,任他如何捏按,任他如何强迫自己镇定,也均难以抑止双手的颤抖。
  
  整支队伍一百多人,能够做到坦然不改色的也就寥寥几人。
  
  其中就有赵安的保镖队长百里云龙。
  
  这人,身上实际背了一桩灭门惨案。
  
  为了替父报仇,其隐忍十五年不发,一朝出手老幼不留,将仇人一家十六口皆杀了个干净,后潜逃外地加入漕帮,与焦家械斗大放光彩,这才引起赵安注意收入麾下,加以栽培,欲用其为将,掌管安徽团练。
  
  另外几人有两人是粮道衙门的差役,还有几个是滁州方面派来保护藩台的捕快。
  
  都是见过尸体的,也见过更惨的,否则不会如此镇定。
  
  途中所见桩桩骇人听闻的景象,赵安都一一记在日记本里,灾区的可怕景象他必须如实向老太爷汇报。
  
  这既是他的责任,也是他的义务。
  
  关于安徽灾情严重的相关报告,目前只有两江总督孙士毅向朝廷递交了一份,但这份报告的初衷是孙士毅“围魏救赵”,因此涉及的只是表面,关于灾情的描述只有实际灾情的十分之一。
  
  安徽巡抚朱珪一直就在瞒报安徽这场特大旱灾,给朝廷的几份奏折虽有陈述安徽发生旱灾,但都说灾情可控。
  
  赵安不明白朱珪为何要瞒报,老老实实上报请求各方面支援不是挺好的事么。
  
  路上仔细分析朱珪瞒报动机,得出几个因素。
  
  第一,大概朱珪是害怕朝廷追责,这也是大部分瞒报官员的心态。
  
  雍正朝山西巡抚德音便刻意隐瞒旱灾,因为德音担心如实上报的话会暴露其前期水利失修责任。
  
  安徽旱灾去年就显苗头,结果发展到如今的重灾,朱珪作为巡抚肯定是难辞其咎的,死亡人数如此之多,万一老太爷动怒,哪怕朱珪是他留给儿子的重臣,估计也会被革职查办。
  
  第二可能是朱珪也被下面蒙蔽了,毕竟朱珪这个巡抚不可能到处实地查看灾情,其判断依据就是地方报告和麾下技术小吏们的奏禀,如此判断失误也很正常。
  
  前云南巡抚杨应琚就将大旱误判为“局部欠收”,反奏“丰收祥瑞”,待灾民饿殍遍野云省一省死了几十万人才知酿成大祸。
  
  而导致杨应琚误判原因就是下面官员都在谎报。
  
  明明减产说是增产,明明大旱说是风调雨顺,明明饿死无数人却说地方安宁.
  
  一桩桩谎报汇集到主导一省的巡抚手中,结果自然就是天灾加人祸。
  
  没办法,这个时代缺乏科学勘灾手段,再清廉的官员也得依赖胥吏汇报,没人汇报整天在省城里办公的巡抚大人当然不知。
  
  何况下面人刻意瞒报谎报呢。
  
  即便朱珪与自己不对付,赵安也不以恶意揣度朱珪,觉得朱珪之所以瞒报应是被蒙蔽原因。
  
  第三个因素则是灾情上报会影响官员政绩。
  
  清朝有个奇怪的制度,官员如实上报灾情朝廷会给予免税,但当事官员则会因为灾免赋税一事判为没有完成钱粮征收任务,吏部考绩定下等,仕途基本完蛋。
  
  挺荒唐的一个制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