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645章 每个华夏人都是华夏历史的一片龙鳞 (第1/2页)
像是金霖和付星两人,经过了这么多事情的此时,已经完全看开了。
尤其是金霖,感觉现在的生活甚至要比在华夏词曲协会的时候还要更好一些。
当初,在华夏词曲协会虽然他地位也不低,但歌曲价格其实也不算高,挣钱与否全看歌曲是不是能火,看分成多不多。
为什么说金霖觉得现在某些角度上会更好呢?
那就是因为名声响了。
虽然以前金霖和付星、林铎、李七夜齐名,都被誉为年轻一代最好的词曲人,或者词曲届中生代的代表,但也仅限在歌坛范围。
但现在,金霖和付星名声已经响亮到了整个华夏。
无论是否是正面的名声,至少是打出去人尽皆知了。
毫无疑问,是因为沈旗的热度太高,名声太响带来的结果。
这就造成了金霖和付星现在在网络上的热度一直很高,新的职业规划和道路自然就铺开了。
再加上沈旗给金霖的音乐分析视频点了一个赞,无论沈旗是什么想法,故意的也好,随手的也罢,手滑也无所谓,但这个行为无疑把金霖在音乐乐评这件事情上展现出来的音乐专业性,推向了更高的一个层次。
付星也连带着更火了一些。
于是,金霖和付星更努力了。
在他们点评的视频和直播中,出现了更多具有热度和专业度的歌曲,尤其是以沈旗的居多。
他们也比任何人都清楚,沈旗火的歌曲多,好的歌曲多,热度也最好蹭。
沈旗简直就是他们的神!
华夏很多人都把沈旗当神,在金霖和付星的眼里,沈旗这个“神”对他们的意义不一样。
他们为了立住专业和认真的人设,从来没有比现在更加客观过。
如果说以前客观和主观五五分,现在客观最少达到了八分之八十,剩下百分之二十是为了迎合热度的违心之语。
他们有时候夸赞神,有时候贬低神。
可无论怎么贬低的时候,内心都藏着对神的感激。
只是他们不往外说,还需要在大众面前靠着和沈旗的矛盾噱头博取热度。
……
这一天,是《紫禁城》纪录片最后的第十二期《新生》上映的日子,也是沈旗为《紫禁城》纪录片创作的最后一首歌曲面世的日子。
在这样的时刻,很多人都在等待。
金霖和付星更是不能错过。
当晚八点,很多人准时上线,一段历史徐徐展开。
从“故宫博物院”的牌子第一次挂上紫禁城神武门城楼,到正式对外开放,属于皇帝私有的古物,有了全新意义的观众。
延禧宫修建了具备先进文保理念的大型文物库房,而文物库房还没有完全完工,故宫难得的发展机会又被剥夺了。
“九一八”东北沦陷,华北告急,华夏民族陷入最危险的境地。
文物南迁,最终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见。
新华夏成立,紫禁城才最终迎来新生。
紫禁城,在故宫人的默默无闻中迎来了它的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到八十年代初,故宫博物院又迎来一批年轻人,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点一点磨炼基本功,以敬畏之心开始了文物修复的日常。
残破的书画、木器、玉器、钟表等被修复好了,人们因此而了解华夏璀璨的文化和传统的历史,让文物的生命力得到了重新的体现。
自此,紫禁城在人类文明的坐标上有了新的定位,故宫博物院也成为了国家保护传承华夏文明最重要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紫禁城》纪录片十二期,将华夏近六百年的历史讲述完毕,无数人心里难以平复,很多人的爱国热情再次被唤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