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四章 回家,这也算衣锦还乡吧 (第1/2页)
注意到程东几人震惊的神情,陈默也没解释,其实他们没发现这几个警卫,还真不是说对方藏的多好。
昨天这几个人是跟着自己回来,营区门口的哨兵都看到了。
只不过警卫员一直带着枪,不方便在营区晃悠。
他们都没怎么下楼,也就今天表彰大会生人比较多,陈默才发现他们下楼在附近溜达。
并不是刻意藏着。
当然了,这几人如果真想藏,也确实有能力,大军区安排过来的警卫,能耐应该不会低。
“他们昨天就来了,这次会跟着我一起回去。”
陈默看向汪建斌叮嘱道:“老汪,最近上面可能会安排一批懂电子的人过来,你负责接收一下,安排好新同志,他们是为了咱们调防后的安保问题。”
“还有连长,你这两天辛苦一下,把营里所有名字还挂在别的单位那些,统一挂靠到蓝军营。”
“调防可能比昨晚我说的一个月还要早,随时会接到命令出发。”
“我回去之后,全营开启内部一级战备,加强防备,同志们,调防之后见,希望到时候,一个人也不少。”
“放心吧,少不了。”
程东,汪建斌,满学习,秦小军,方培军几人悄悄摆手,目送营长坐上车。
军区过来的两辆车同样开着,王建勇开的那一辆也被开走,一共三辆军车,把陈默坐的位置夹在中间。
快速驶离营区。
营长走了,走的很隐秘,营里很多干部都不清楚离开的具体时间。
哪怕程东他们并不清楚细节,也知道这次,体系对抗,带给他们蓝军营的麻烦绝对不小。
否则,陈默就不会提军区安排电子战的人过来,帮忙安防,更不会特意提起,调防会提前。
如果猜测没错的话,他们调防的地方,恐怕已经在建设了,只不过并未公开。
“同志们,营长不在营里了,咱们能操作的范围也更大了一些。”
程东笑了笑,看向方培军:“老方,要不你这个教导员也回政治部躲躲?”
“你和秀才都不在,我们才能放开手脚。”
“不用管我。”
方培军伸手拽拽自己少校的肩章笑道:“我又没秀才那么大的名气,还是少校,在铁甲团说不上话。”
“随便你们折腾吧,反正最近这段时间,谁找我也没用,我没权利放人,让司令部那帮人扛住就行。”
“司令部更没权利放人。”
程东几人对视一眼,全都笑了起来。
他们又不是蓝军营的军政一号主官,可不会管到底谁来学习,没有营长的命令,没有军区的通知,直接拦住人不让进西校区就行。
合理又合规。
而军区肯定不会下类似的通知,或者说,军区会装聋作哑。
毕竟,信息机械化合成独1团可是大军区直属,按理来说,只有大军区司令部可以通知放行。
连晋阳军部都没有权利。
这,就是番号的底气所在。
此时的蓝军营,已经不是当初的蓝军营可比,他们这帮干部腰杆子都硬实了不少。
。。。。。。
另一边。
陈默坐在车上,望着外面不断倒退的风景,内心既有突然离开军区的失落,又夹杂着即将回家的喜悦。
犹记得去年参军时,还是十二月,时光匆匆,如今十个月过去,他从一名连列兵都不是的新兵蛋子。
一跃成为京都信息机械化合成独1团蓝军营营长,也是全团唯一的一个营长。
连带回乡,都能享受警卫护送的待遇。
说是衣锦还乡,并不为过。
算算时间,晋阳到鹰城有五百多公里,路上怎么也得六七个小时。
现在是下午三点,到家怕是都要晚上十点了。
陈默乘坐的车辆是由胥东驾驶,另一名警卫坐在副驾驶。
听徐参谋长那意思,这几人以后就是铁甲团警卫排的人了。
陈默探了探身子,有些好奇的问道:“老胥。”
“什么事,陈营?”胥东左右看看倒车镜,而后转头询问了一声。
“没事,跟你哥俩聊聊。”
“你们是徐参谋长身边的警卫?”
“不是,我们是跟着傅首长一起从总参过来,隶属于警卫局。”
胥东平静的回应道。
问到这里,陈默基本就清楚怎么回事了。
警卫局是总参下属的二级单位,恐怕昨天京都军区总指挥去晋阳之前,针对他的安排,上面就已经有决定了。
难怪昨天傅总指挥说调防,说的那么绝对。
估计军区的人也不清楚具体情况,毕竟政委廖红军交代的只是,让这些人跟自己半个月。
如今再看,恐怕不是半个月这么简单,藏拙期间,警卫局的这几人都会跟着。
“我竟然也成香饽饽了”
陈默感慨着摇摇头,一场体系对战,直接引发了大局的变动。
这是让他始料未及的。
警卫局的人若是放在古代,也算是带刀侍卫,没成想他这个顶多算是都尉,或者百夫长的级别,还能配上带刀侍卫。
真是稀奇了。
“对了,你们知道这次出来,是长期任务吗?”
陈默随口询问,但问完他就后悔了,这个问题有些多余。
徐参谋长都说了会跟着去调防,这帮人怎么可能不清楚。
“知道,一直跟着你就行。”
胥东点点头。
问到这,陈默也没了聊天的兴致,这个给自己开门的家伙,太没有聊天天赋了。
索性,人家职业特殊,应该就是沉默寡言的类型。
失去兴致后。
陈默也不再询问,干脆靠在后排椅子上假寐,心里衡量着回去该怎么跟家里提随军的事。
这可不是小事啊。
在村里生活大半辈子的父母,突然说要半个月内离开村子,到一处陌生的城市生活,乡下的人恐怕绝大多数都不会愿意。
尽管相隔只有五百多公里,可对于父母那种连县城都没出过的人,这点距离,跟出国都没区别了。
但这次随军恐怕没得选择,体系对抗如今过去的时间还短,可能引起的后果并不大。
并且调防,谁知道调到哪个犄角旮旯。
若是整到大雪山,或者疆省那边,这两年的时间怕是想回来都不太可能。
按照这个时代的交通情况,一来一回估计一个月都打不住。
哪怕不调那么偏僻,回来也不容易。
军区家属院安保至少没问题,并且随时能跟家里打电话,没必要次次都要麻烦村长跑一趟。
陈默闭着眼睛琢磨,加上车辆晃晃悠悠的,没多久,就迷迷糊糊的睡着。
。。。。。。。
下午六点左右。
鹰城丰县狮桥镇兴隆村,村口东头数第三家。
陈默的父亲陈学军,正蹲在地上从尿素袋子里抓出一把把锯末,撒到旁边的鸡圈。
他嘴唇紧抿,口中发出“啵啵啵啵”的声音,呼唤鸡子过来吃食。
手中的锯末掺杂了一些麸糠,这东西喂给鸡子,能换来每天几个鸡蛋改善生活。
家里孩子馋了,也能拿鸡蛋去门口,跟那些走街串巷的小贩换点豆腐,或者甜果子吃。
在乡下,除了小麦和大豆,鸡蛋也算是换东西的硬通货了。
陈学军身后。
灶房烟囱炊烟袅袅,陈静小小的身子蜷缩在灶火跟前帮妈妈烧火,母亲刘凤兰忙着做饭。
今天正好星期六,陈锋也在家,已经读高一的陈家老二,搬着桌子坐在堂屋门口,借着昏黄的院子灯在写作业。
“吃饭了吃饭了。”
刘美兰伸着脑袋看看外面的父子两个:“小锋,你把桌上作业本都收了,过来端饭。”
“学军,洗洗喝汤。”
陈母一边招呼着,一边端着一盘炒到金黄的鸡蛋放在桌上。
起身拿着碗去堂屋里准备夹点芥菜丝,当第二个菜。
晚上的饭菜很简单,炒鸡蛋是给二儿子和小女儿长身体的时候吃。
芥菜丝,加上红薯被熬煮到发黏的稀饭,则是老两口的饭菜。
其实他们老陈家条件已经不错了,大儿子参军,立功给的六千多块,足够家里使用很长一段时间。
并且县里武装部,每隔一个月,都会送来米面粮油,再加点猪五花,猪大油,不说天天改善生活。
至少一日三餐在村里,也能吃的很不错了。
可老两口节省惯了。
加上大儿子快到了结婚的年纪,两人计划着,等老大当两三年兵回来,在老家相个媳妇,拿着这笔钱去找村里批块宅基地,盖三间瓦房,也就能成个家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