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唐之兴衰(大唐历史) (第1/2页)
蒙恬好奇道:“玄宗真下令诛杀了杨玉环?”
以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只怕不会甘心杀杨玉环吧?
“玄宗自然不愿杀杨玉环,他认为杨国忠的确有罪当诛,然杨玉环无罪,想要赦免,可哗变的禁军将士认为杨玉环乃祸国妖妃,安史之乱因其而起,不杀难以平民愤、振军心。”
始皇评价道:“纵使杨玉环有过,玄宗之过更在其上,真正致安史之乱者实乃玄宗本人。杨玉环本为其儿媳,若非其硬抢入宫,也不会有后来之事。不过是其等知道不好追究真正主责之人,才将罪责推于杨玉环,殊为可笑!国之兴衰竟归责于一女子,唐合该衰落!”
始皇并不是认为杨玉环就没问题,而是觉得大唐这些人将安史之乱的锅给杨玉环背,没有担当气节。
李念点头道:“臣认为将安史之乱主要罪责归于杨玉环,与送女和亲,将一国安危系于一女子身上无多少差别。这并非光荣之事,而是耻辱之行!“
“面对哗变的禁军将士,已年过七十的玄宗为保证自己的性命,选择接受高力士劝言,将杨玉环赐死。”
蒙恬听到这,讥讽道:“看来这玄宗也那么喜爱杨玉环,还不是为了自家性命而将杨玉环诛杀,其还是更爱自己!”
“关于杨玉环的死法,史书多记载其为缢死,也有说是吞金而死,在乱军中被杀,但不管何种死法,这位华夏四大美女中的‘羞花’至此身亡。”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到:‘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在诛杀杨国忠、杨玉环等人后,禁军大将陈玄礼表示会继续忠于玄宗,这让太子李亨变得有些尴尬。”
“在李亨的想法中,他和陈玄礼一同逼玄宗杀了杨玉环等人,陈玄礼应该会和他站在一边,没想到陈玄礼真是一位为大唐为玄宗的‘忠臣’,在成功达成了除奸计划后,立刻站到了玄宗那边。”
“太子不要再联系了,臣怕皇上误会,先前与太子你联手,不过是为铲除妖妃奸佞,现皇上已悔悟改正,臣自当还是忠于皇上。”
听李念说起玄宗和太子李亨的矛盾,始皇等毫不意外,大唐皇帝和太子有矛盾不奇怪,没矛盾才奇怪,只是这一次,玄宗和这位太子李亨会有什么结果?
这让他们极感兴趣,在心里不断猜测,但结合李念先前所给的信息,玄宗活到了七十八岁才离世,而此时的玄宗还未到七十八,还有几年能活,大概还是玄宗在此争斗中获胜。
李念不知道始皇等人的猜测,继续道:“因为陈玄礼没站在自己这边,让李亨陷入了被动。李亨知道他和玄宗的矛盾已难调和,等玄宗恢复过来,必然会拿他开刀。所以,对李亨来说,最好的办法是与玄宗分道扬镳,离玄宗远些。”
“李亨这个策略没错,要是继续跟着玄宗,玄宗早晚会因为他逼杀杨玉环一事,对其发起清算。但就算离开了玄宗,危机其实依旧没有解除……”
冯去疾接话道:“玄宗仍为帝王,其有大义于天下,而李亨一日为太子,便要一日为其所制。当玄宗圣旨传下,李亨必有危难。”
说到此处,冯去疾脸上露出几分惊讶,听的始皇几人也面带惊异,他们已然想到李亨接下来的操作。
李念笑道:“于李亨而言,形势确实如此,所以他在远离了玄宗后,很快便做了一个决定:天宝十五年,七月十二日,李亨于灵武城南门城楼登基,改年号‘至德’,尊玄宗为太上皇。”
这大唐果然人才辈出,一个个“父慈子孝”,玄宗恐怕杀都还不知道,自己就成太上皇了。
这李亨也是个人才,既然父皇是我危机的来源,那我自己成皇不就得了?
“一般来说,新帝即位后虽会修改年号,但在纪年时,会将老皇帝的年号再保留一年,也即会以登基后新的一年为年号元年。”
“可李亨修改年号后,便将天宝十五年给变成至德元年,还当天派出使者前往蜀地禀告玄宗。”
王贲笑道:“这李亨对玄宗积怨已深,玄宗得知消息后,必会又惊又怒!”
李念摇头道:“然而玄宗再怒又能如何,不过是一怒之下怒了一下!他造成了安史之乱发生,其帝位已不稳固,纵使其颁诏废李亨皇位、太子之位,也不会有人听命于他。”
“李亨正是看出了这点,才要在玄宗未反应过来前,迅速登基即位,造成既定事实,取代玄宗成为被天下承认的皇帝。”
玄宗肯定不甘心就这么成为太上皇,可李亨动作太快,不讲武德,偷袭他这个年过七十的老人。
“李亨虽登基即位,但安史之乱可不会因为他即位就立刻平定。安禄山起兵作乱,自然是为帝王之位,天宝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禄山于洛阳称帝,取国号为‘燕’,自称雄武皇帝,年号圣武。”
“安禄山此时已年过五十,身体又肥胖,全身长满毒疮,其起兵后视力也逐渐模糊,到后来更是完全失明。这让安禄山性情变得极其暴躁,对手下重臣也毫不客气,谋臣严庄屡遭其鞭棍抽打。”
这也是历史上常见的情节,君主对手下重臣暴虐,让重臣心生怨恨,将君王谋杀。
“于是,严庄伙同安禄山次子安庆绪、安禄山心腹李猪儿将安禄山杀害。但这位掀起安史之乱的‘安’死了,可乱依旧未平!安史之乱的叛军可是大唐边军精锐,可谓大唐最强的一支军队!”
“至德二年四月,李亨为夺回长安,再造唐室,任命其子广平王李俶为兵马大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令其等收复长安。九月,李俶、郭子仪集兵十五万,向回纥借兵四千……”
讲到“向回纥借兵”这,李念道:“李俶向回纥借兵,并非没有条件,其等向回纥人给出的条件是:在收复长安后,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允许回纥人剽掠三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