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2章 懊悔的哈弗院长! (第1/2页)
林肯防弹轿车平稳地驶离了哈佛大学的范围,将身后依然隐约可闻的喧嚣彻底隔绝。
车内,林浩然回过头看着依稀有学生冲出校门向他挥手道别的人影,无奈地笑了笑。
他实在是没想到,自己如今在哈佛大学这种全球最顶级的高等学府中会如此受欢迎。
“晓涵,看来我们原定的麻省理工之行,得取消了。”他略带歉意地对身旁的郭晓涵说道。
郭晓涵还沉浸在刚才被围观的震惊中,闻言理解地点点头:“嗯,我明白,哈佛都这样了,麻省理工那边估计也差不多。
浩然哥,我真没想到,你现在在美国、在这些顶尖名校的学生里,影响力也这么大!”
林浩然自己也有些感慨,他望向窗外波士顿街景,语气中带着一丝意外和自嘲:“是啊,我也有些意外。
本以为只是在华尔街和美国商界有些名声,没想到这些年轻的天之骄子们也对我如此了解,看来,以后想低调地体验校园生活都是一种奢望了。”
他顿了顿,开玩笑般补充道:“下次是不是得跟巴菲特先生取取经,看他平时是怎么低调出行的?”
他的确没料到,自己在商界的崛起经历,居然被这些媒体传播得如此之广,甚至都已经有不少教授拿他的商战案例来作为课堂教材。
这种从商界圈层到顶尖学术殿堂的“破圈”影响力,标志着他已经真正进入了美国主流视野的核心地带。
甚至,已经让他在美国的年轻一代,特别是对这些商业动态敏感的名校学生中,拥有了不亚于超级明星的号召力。
这让他想起前世,他以及那些同龄人,从小便听着李加诚、比尔盖茨、巴菲特等商业传奇的故事长大。
没想到,自己如今竟也成了别人眼中的“传奇”,成了这些未来精英们追逐和模仿的对象。
这种身份的转换,让他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
前世仰望的星辰,今生自己却已跻身其中,甚至光芒更为耀眼。
就在林浩然的林肯车尾灯消失在哈佛校门口拐角处不久,哈佛大学商学院院长,查尔斯·威廉姆斯教授的办公室电话急促地响了起来。
一位亲眼目睹了林浩然被围堵场面、并且机灵地意识到这其中巨大价值的商学院教授,正激动地向院长汇报:“查尔斯院长!您绝对猜不到刚才谁出现在了哈佛园!
是林!那个花旗银行的林浩然!就在我们学校里,被学生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要签名!”
“什么?林浩然?你确定是本人?”查尔斯院长猛地从办公椅上站起身,脸上瞬间写满了惊讶。
他对林浩然这个名字太熟悉了,近期成为花旗银行首位非美籍执行董事、黄金期货的布局、石油危机的布局,乃至林浩然的多次并购案例,都让这位年轻的商界巨子在他们这些教育者眼中,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极具研究价值和启发意义的传奇案例。
一位年仅二十多,却已经名震全球商界的奇才!
他的几位同事教授甚至已经在课堂上将林浩然运作的几个经典并购和投资案例反复剖析,作为培养未来商业领袖的绝佳范本。
哈佛大学的知名毕业生多不胜数,甚至连总统都出了多位,如第二任的约翰·亚当斯总统、第6任的约翰·昆西·亚当斯总统、第19任的拉瑟福德·B·海斯总统、第26任的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第32任的富兰克林·D·罗斯福总统、第35任的约翰·F·肯尼迪总统等等。
甚至林浩然还知道,未来的小布什、奥巴玛等,也是从哈佛大学毕业的。
至于知名商界领袖校友,也是多不胜数。
这样一家顶级学府,自然不缺影响力大的人物讲课。
但是,林浩然却有一个其他大佬都无法比拟的优点,那就是林浩然的年龄。
不到三十岁,便已经成为全球顶级的商业大亨,这种身份,很容易便引起差不多年龄的学生们强烈的共鸣和崇拜。
毕竟,相比于那些已经功成名就的中年或老年商业领袖,林浩然的成功轨迹对年轻学子们来说更具参考价值和激励作用。
哈佛大学商学院的院长,显然便是想到了这一点。
因材施教,也要因“龄“施教。
查尔斯院长深知,邀请林浩然这样与在校学生年龄相仿的商业奇才,其示范效应和激励作用将是无可估量的。
虽然比林浩然名气大的人物大有人在,但并不是所有影响力大的人,都能够成为学生们的偶像!
“千真万确!很多学生都拍到了照片,现场非常轰动!他现在应该还没走远!”
“天才!经商的天才降临哈佛,这是多好的机会,而且他还成为许多学生的偶像榜样,趁此机会,不让他在我们学校留点什么,也太说不过去了!”
查尔斯院长心中狂喜,立刻抓起内部电话接通了校门口的安保岗,语速快得几乎要飞起来:“听着!我是查尔斯·威廉姆斯!
立刻想办法拦住一位刚刚离开的亚裔年轻人,他叫林浩然,坐的应该是一辆林肯车!
无论如何,请他务必留步,就说哈佛大学商学院院长诚挚邀请他,希望他能赏光给我们的学生做一些简短的分享!快!”
他的声音带着一丝急切,脑海里已经开始构想邀请林浩然做一场小型讲座或公开课的场景。
这绝对能极大激发学生们的热情,甚至可能启迪未来某个商业领袖的诞生。
他们这些名校,靠的可不仅仅是排名,那些影响力巨大的毕业生,同样是学校珍贵的财富!
所以,没有哪所名校不想培养出影响力巨大的人物。
毕业生成功,会反哺母校,形成良性循环。
所以,他们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培养学生,而让林浩然这位商学院许多学生的偶像来开一场有意义的公开课,或许便能够激励更多学生追寻自己的商业梦想,甚至可能催生出下一个商业传奇。
这种无形的价值,远比任何捐赠都要珍贵。
然而,电话那头传来的回复让他的心瞬间沉了下去:“威廉姆斯院长,非常抱歉,您说的那辆林肯车,刚刚已经离开了学校,现在恐怕已经汇入主路车流,追不上了……”
“什么?走了?”查尔斯院长脸上的兴奋瞬间凝固,取而代之的是巨大的失落和懊悔。
他重重地坐回椅子,忍不住用手拍了一下桌面,发出“啪”的一声闷响。
“太可惜了!就差这么几分钟!这可是林浩然啊!他的思维,他对市场的洞察,是多少报告都换不来的!”他喃喃自语,语气中充满了无尽的遗憾,甚至对安保人员的反应慢了一拍感到一丝不易察觉的埋怨。
与此同时,同在一座城市的麻省理工学院,其斯隆管理学院的消息也同样灵通。
林浩然现身哈佛并被学生疯狂围堵的消息,像一阵风似的迅速传到了斯隆管理学院高层的耳中。
与哈佛商学院的“被动发现”和“措手不及”不同,麻省理工的作风更显精准和高效。
院长办公室内,几位负责人迅速商议。
“林浩然居然身在波士顿?而且刚刚离开了哈佛?这说明他目前人就在本市,而且行程并非完全封闭!”一位副院长敏锐地抓住了关键。
“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机会!如果能邀请他到斯隆讲一堂公开课,其影响力绝不亚于任何一位诺奖得主的讲座!
他在商业上的前瞻性判断,尤其契合我们麻省理工的氛围!”
“但是,我们如何联系上他?他行事低调,直接联系恐怕唐突,而且没有合适的渠道。”
这时,有人想到了一个绝佳的人选:“我们可以联系约翰·里德先生!他是我们麻省理工杰出的校友之一,拥有我们学院的学士和硕士学位。
而且他现在是花旗银行的副总裁,据说正是林浩然在花旗内部最重要的盟友,由他出面牵线,再合适不过!”
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所有人的赞同。
于是,一个措辞恳切、代表着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最高诚意的电话,直接联系上了远在纽约的约翰·里德。
约翰·里德接到母校的请求时,正在处理花旗的事务。
他听完对方的陈述,脸上露出了笑容。
一方面,母校的请求他自然愿意帮忙;
另一方面,这正是一个巩固他与林浩然盟友关系的绝佳机会,能帮林浩然扩大在顶级学术圈的影响力,对方必定承情。
他对着电话那头爽快地说道:“没问题,这件事包在我身上,林先生是我的朋友和重要的合作伙伴,我立刻联系他。
能够为母校和林先生之间搭建这样一座桥梁,是我的荣幸。”
挂断电话后,他立刻吩咐自己的助理:“立刻帮我想办法联系上林浩然,就说我有重要且有趣的事情找他,关乎他的影响力与麻省理工的诚挚邀请,请他务必给个面子。”
另一边,林浩然和郭晓涵刚刚回到下榻的酒店房间,准备稍作休整后便安排返回纽约的事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