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七十七章 一举两得,岂不美哉? (第2/2页)
黎牙实也谈到了大明例外论的坏处,如果信奉例外论,那么就会看不到自己身上的缺点,对于别国发生的事儿,会持有一种傲慢的态度,觉得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而不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这显然不利于国朝的发展,要对各种问题常怀警惕之心。
“黎牙实这篇《论中国》还是有些过于谄媚了。”朱翊钧将林辅成等人的文章,转发邸报之后,又拿起了论中国,对里面一句话进行了标红,倒不是说要删去,而是让人们认真分辨,谨慎看待这句话。
被标红的这句话是:
大明已经达到了当下时代,人类所创建帝国所能达到的上限,来到大明之前,我无法想象人们可以安稳的生活两百年,享受秩序带来的太平生活。
万历维新,突破了这个上限,向着人类想象的上限,快速迈进,而帮助大明突破这一上限的地方,就在科学的圣殿,坐落在通和宫旁的皇家格物院。
这句话,有些过于谄媚了。
黎牙实用这句话,开启了对大明格物院的介绍,总结了大明各种神奇的发明创造,这些发明和创造,堪称神迹,格物博士和大工匠们,用人力就做到了这一切。
也是在这篇文章里,黎牙实讲了一件趣事,丁亥学制制定的时候,皇帝陛下去询问格物院长朱载堉对丁亥学制的看法。
当时朱载堉就上了一本奏疏,提议加快人才培养的进度,孩子应该在四岁的时候入学,在八岁的时候进入中学堂,在十二岁的时候,完成所有三级学堂的科目,在十五岁完成大学堂学业。
相比较既定的二十四岁才能完成学业的丁亥学制,朱载堉这套,提前了足足近十年。
这样一来,既能为朝廷节省教育支出,又能让学子们早日报效朝廷,一举两得,岂不美哉?
朱载堉这么制定计划,是因为他有自己的局限性,他没见过那么多的笨蛋,对人类的参差不齐,没有太明确认知,在他看来,任何人都能学会的数学,对很多人而言,都是天书了。
皇帝否决的这本奏疏,采用了礼部的办法。
数学正在变得复杂起来,格物院奏闻的那些公式,朱翊钧有的时候都得研究很久,才能明白。
比如格物院最近研究的最速曲线,里面密密麻麻的公式,确实非常难以看懂,格物博士们,似乎在通过最速曲线,来改良钟表设计,让钟表更加精准,在伽利略的猜想中,最速曲线应该有等时特性。
这个曲线,非常的神奇,在不同高度放下小球,尽管路径的长度不同,却可以同时抵达终点,这就是等时特性,可以用到钟表上,增加摆钟的准确性。
朱翊钧放下了手中的杂报,看着天空的霾灾,秋天还稍微好一点,冬天的时候,整个京师都会泡在雾霾之中,雾霾泛着妖艳的暗紫色光芒,让人极其不安。
格物院对霾灾进行了深入而且细致的研究,给了皇帝一个结论和答案,霾灾的成因非常的复杂,和烧煤有关系,但同样也和树木的减少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在两宋,北衙还叫做幽州的时候,是没有任何霾灾记录,到了金朝在这里建都后,才有了第一次的霾灾。
同样,从那之后,北衙附近的树木,开始快速的下降。
到了元朝,一整个冬春,才会出现一次,而到了永乐年间,霾灾变得越来越频繁,永乐十九年是霾灾记录最多的一次,一共出现了五次,自那之后,越来越频繁。
从十日一次,到五日一次,再到嘉靖年间的三日一次,到现在日日皆霾,不见天日。
烧煤的确加剧了霾灾的发生,树木减少也是原因。
格物院也找到了一种更加干净的燃料,至少燃烧没有那么多的粉尘,可以有效降低霾灾发生的可能,这东西就是轻油,石油经过了分级蒸馏得到的产物,可这东西极其昂贵。
“陛下,王阁老到了。”张宏小声的提醒陛下,今天宣见的朝臣,已经到了。
“宣。”
凌云翼致仕后,王家屏成为了新的阁臣,总领刑部工部诸事,负责官厂庶务,朱翊钧把他叫到通和宫,是关于西山煤局的官舍改造之事。
“参见陛下,陛下圣躬安。”王家屏行礼,等到皇帝让他平身后,他拿出了一本奏疏,面带兴奋的说道:“官厂的水暖改建,已经完成。”
“锅炉房烧热水,供给官舍和校舍,在入冬之前,就完成了营造,仅西山煤局,官厂官舍、校舍等地,冬季取暖用煤从三千两百万斤,节约了足足一半有余,今年只需用煤一千六百万斤!”
“仅仅采暖一项,西山煤局可节省十三万七千银!”
西山煤局之前的煤,是按户发卖,一户大约为六千斤,一到入秋,每个匠人,都可以凭住坐工匠身份,领到六千斤的煤票。
这些煤朝廷负担三成,匠人要自己负担七成,算是福利的一种,算在膏火银之内,很多匠人都是从穷苦出身过来的,不舍得烧煤,都会把煤卖掉。
万历二十年是个寒冬,那年冻死了七个匠人孩子,大明皇帝这才知道匠人们把煤都卖了,而不是都用于自己取暖。
很快,关于取暖改造就提上了日程,最先开始的就是西山煤局,西山煤局拥有四个官舍,每个园,可容纳万户之多,改造过程持续了一年半左右,在今年入冬之前,工部完成了官舍、校区的取暖改造。
不仅省了煤、省了钱,还能减少煤烟。
“朕听说,匠人反对集体采暖的改造,这事儿还闹到了匠人大会上?”朱翊钧问起了这次改造的具体细节。
王家屏斟酌了下说道:“陛下,匠人大会最终还是过半认同了改造,等到开始供暖后,大部分都认可了,陛下,有的时候,也不能匠人说什么,就是什么。”
集体的决策,有的时候也不一定是智慧,而是人云亦云,要是集体决策真的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那就没有力排众议、朕意已决了。
就以集体采暖改造为例,反对的匠人,比王家屏想的要多得多,几乎过半都不赞同集体采暖的改造。
对于匠人而言,他们交了钱,却没得到煤,而且这管道的营造、维修,还要摊到采暖费里。
煤价大家都知道,多少钱买多少煤都能看得到,这管道、维修、水温,都是问题,反对的意见很大。
“朕可听说了,你糊弄匠人,说这官舍校舍用的采暖法,可是御用之法,才把匠人唬住了,第一次匠人大会才通过,后来匠人知道上了当,还骂你来着。”朱翊钧说起了自己听到的传闻。
王家屏颇为无奈的说道:“这点丑事,都被陛下知道了。”
官厂官舍、校舍用的采暖法,可不是御用的法子,御用都是直接埋进地砖的铜管,官舍和校舍,则是暖气片的样式,而不是地暖。
朱翊钧这通和宫,还是当初王崇古营造的,采暖法也是博百家之长,冬天能保持在20度以上,这还是因为陛下尚节俭,比如李太后的慈宁宫,125天取暖期,能维持在26度左右,而官舍校舍,大约只有10度左右。
“有的时候,该下决心就要下决心。”朱翊钧赞同了王家屏的说法,不要迷信任何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根本不存在。
“王阁老啊,住坐工匠的待遇很好,可是咱大明的匠人,也不只是住坐工匠,不能只看到了住坐工匠的待遇变好,就认为匠人们,普遍如此待遇了。”朱翊钧十分郑重的说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朕与卿共勉。”
官厂官舍有了集体采暖,至少冬天不会冻死人,可是天下匠人呢?还有生活在乡野之间的农户呢?这些也要看到。
住,这也是朱翊钧对万历维新的总要求之一,他的总要求概括而言,就是五间大瓦房。
京师集体采暖,是为了减少煤烟、减少霾灾,节约煤炭,降低匠人的生活成本等等,从官厂,到民舍,都会逐步跟进,顺天府丞杨俊民也做出了规划,正在进行中。
每一个宏伟目标的实现,都需要脚踏实地,一点点的做出来,日积跬步,以致千里,绝不是一日就可以做成。
王家屏说完了集体采暖改建,拿出一本奏疏出来,递给了张宏转交,才叹了口气说道:“林道乾所率领的海寇,专事买卖汉人丁口,广州知府万文卿最近把案子理清楚了。”
“林道乾为首的海寇,这些年,通过在腹地的人牙行,买卖丁口高达7000余人。”
“血债累累。”
在大明对安南用兵的过程中,广州府开始严厉执行缉私之事,林道乾的侄子林茂在姑苏岛被大明军俘虏,番子和缇骑没用什么手段,就把林茂的嘴撬开了,开始对广东、福建等地的内鬼进行清理。
这些内鬼们主要就是做人牙行生意,把大明人卖到海外谋求暴利。
番子和缇骑查案,那都是疑罪从有,很快就把大案给查的明明白白。
“这个林道乾必死无疑,朕说的!活捉了就把他送解刳院,没抓到活的,朕也会把他碎尸万段!他就是死了,朕也要开棺掘墓!”朱翊钧看完了奏疏,面露怒气。
显然,这是动了真怒,这些腹地的人牙行,伪装的极好,都是以传帮带的方式,把这些良善之民,骗到海外去,到了海上,立刻就变了脸。
林道乾知道这条线不能碰,可是赚的实在是太多了,而且这也是他扩大规模的最主要的方式,逼迫这些本来良善之民,变成同谋,为虎作伥,成为海寇的一员,这七千众里,有过半,都成了伥鬼。
朱翊钧自然会愤怒,万历二年,殷正茂平定电白港海寇,宣告着大明海波平,再无倭患,可是皇帝万历维新的重要功绩,可这个案子,就等于否定了这一个功绩。
的确没了倭患,大明出身的海寇,利用传帮带,做出这等天怒人厌、人神共弃之事!
“陛下,泰西有个自由之城,咱大明也有个岘港。”王家屏和万文卿的书信来往比较频繁,万文卿介绍了更多的内幕。
泰西的白奴,都是通过孤悬海外的自由之城,流转到世界各地。
同样,买卖大明人的地方,就在岘港,这个地方不被大明控制,今天是林道乾、明天是张道乾、后天就是黄道乾了。
这个地方已经成了一个贼窝,如果不把它拿下好好整治一番,恐怕这类的事儿只会越来越多。
大明攻伐安南之战,本来皇帝还担心会演变成不义之战,结果越打越显得大明这场战争,打的正是时候!如此行径,如果大明不以雷霆手段严惩,胆大包天的亡命之徒,只会把手越伸越长,贻害无穷。
敢伸爪子,就以雷霆手段消灭,这是最好的警告。
同样,岘港这个冲要之地,大明势在必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