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森林文学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一千零六十五章 阿公也喜欢便宜糖

第一千零六十五章 阿公也喜欢便宜糖

  第一千零六十五章 阿公也喜欢便宜糖 (第1/2页)
  
  松江远洋商行,已经完全有能力垄断一些货物,比如棉布生意。
  
  松江府拥有全大明、全世界最多的棉纺工坊,包含了家庭式作坊、人数不足二十人的小工坊,人数超过千人的大工坊,还有数个机械工坊。
  
  而这些机械工坊和大工坊,完全掌控在松江远洋商行的手里,或者说,有了一定规模的生产资料,才能达到松江远洋商行的准入标准,加入工坊。
  
  机械工坊和大工坊的成本一定更低,规模效应导致的成本降低。
  
  并且松江府本地棉花,并不能满足棉纺的生产,需要从大明腹地或者海外,采买棉花,超过五成的棉花原料,需要从外采购的局面,这让垄断变得更加简单。
  
  因为这些采买棉布的行商,大多数都隶属于松江远洋商行,只要想,就可以做到。
  
  大明势要豪右、富商巨贾们之所以还没有将所有的小工坊、家庭作坊给挤死,完全是孙克弘和第一任松江巡抚汪道昆有过约定,发财不要发绝户财,要给别人留口饭吃。
  
  远洋商行可以拿走七成的海外订单,但剩下的三成要留下来,给人活路。
  
  在孙克弘看来,这个绝户财的意思是:搞垄断,会被朝廷搞得绝户,这真的是绝户财了。
  
  相应的棉花的原料,尽量使用海外棉,而非本地棉,把本地棉留给中小型工坊和家庭式作坊。
  
  远洋商行嘛,自然要出海去,去海外开拓。
  
  万历开海二十二年,名叫垄断资本的庞然大物依旧在水面下,而非浮出水面,汪道昆和孙克弘的君子协定,之所以在汪道昆离任之后继续履行,是朝廷有形的军靴,踩在了无形的市场上。
  
  垄断的危害,在万历维新之前,就讨论的很明白了,张居正那一句天下困于兼并,就是最终的归纳和总结。
  
  “让松江知府胡峻德召开公议会,把这些商贾们召集起来,把政策讲清楚讲明白,这种定价方式背后的好处和坏处。”
  
  “至于夷人的反对,不必理会。”朱翊钧下达了明确的旨意,对内部解释清楚,至于海外这些夷人,他们没有资格反对。
  
  该强势、该霸道的时候,一定要强势和霸道。
  
  现在是完全的卖方市场,是这几个总督府需要大明的货物,否则他们的白银,只会被泰西给朘剥干净,还换不到什么。
  
  全年均价去定各种货物的价格,虽然有部分的货物会涨价,但有部分货物会降价,这对夷人而言,已经是个可以接受的结果了。
  
  “大明没派出舰队,炮轰他们的港口,逼迫他们接受大明货物,接受大明价格,已经是很仁义了。”朱翊钧再次强调,大明做事已经非常高道德了。
  
  没有仗着兵强马壮四处烧杀抢掠,打着自由贸易的旗号,用坚船利炮轰开港口的大门,已经是大明朝的高道德劣势了。
  
  抢不如种,四处劫掠,不如好好经营发展,是中国数千年以来的经验和共识,朱翊钧并不打算改变这个共识。
  
  可是夷人若听不懂道理,想要继续维持这种不合理的价格差,大明也精通拳脚。
  
  三十六斤的火炮塞到嘴里,就不会胡言乱语了。
  
  “臣等领旨。”姚光启和阎士选俯首领命,他们等的就是陛下的命令,外交之事归陛下直接管理,没有陛下明确命令,过分苛责夷人,就被科道言官弹劾,也不利于开海。
  
  朱翊钧和姚光启、阎士选聊了聊,而后让张宏送走了他们。
  
  朱翊钧写了封圣旨,下章到了礼部,暂停在环太商盟推行黄金宝钞的流通,一方面事不可为,另一方面,事情要一件一件做。
  
  事不可为,是这些海外番夷总督府,没有充足的货物,却有充足的贵金属,不需要大明的宝钞,大明也有点鞭长莫及。
  
  其次,推行宝钞流通,和推行年均定价,是有些冲突的,只能做一件事。
  
  这两个政策的目的,都是用更少的货物,换取更多的白银,宝钞,干脆就是用纸钞换真金白银。
  
  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先让全世界离不开大明的货物,才能让全世界离不开大明宝钞。
  
  朱翊钧写完后,又检查了一遍,下章礼部,大宗伯一份,少宗伯高启愚一份。
  
  礼部的想法很好,军事殖民、经济殖民、政治殖民、文化殖民,推行宝钞海外流通,就是推进经济殖民,想法当然好,可是有些吹求过急,不顾现实条件了。
  
  朱翊钧将圣旨写好,交给了张宏,摇头说道:“文定公还在的时候,说大明只需要五亿两白银,就足够这些白银转起来。”
  
  “当市面上白银足够多的时候,咱大明的这些遮奢户,就愿意从猪圈里把白银刨出来了。”
  
  “可惜,文定公还是失算了。”
  
  王国光在万历六年呈送的《钞法锚定疏》中,展望过未来,经过了户部的核算,只需要五亿枚银币在大明市面上流通,那么遮奢户就不会惜银不用。
  
  猪圈里藏白银,是一种比喻,意思是遮奢户珍惜手里的白银,积蓄在手中,不肯拿出来用,这导致了大明流通的白银,更少了,加剧了钱荒。
  
  王国光初步估计,在万历五十年左右,大明就可以拥有如此多的白银,到那时,大明的财政政策,可以更加自主的进行制定,因为大明的白银可以完成内循环。
  
  王国光最终还是失算了,因为发展比白银流入更快,白银越多,就越缺少白银这种诡异的事儿,就这么发生了。
  
  “难哟。”朱翊钧看着分门别类整理好的奏疏,站起来,去操阅军马了。
  
  在皇帝操阅军马的时候,李佑恭乘坐快速帆船,抵达了广州府,和他一起抵达的还有二百名番子、六百名缇骑,一共八百人。
  
  他用了仅仅七天的时间,就直接从松江府抵达了广州府。
  
  之所以这么快,是因为李佑恭乘坐的快速帆船,是大明最新型的快速帆船,阳城号,舷号042,这条船采用了四台升平十二号铁马,总马力超过了两千匹,整个水程三千六百里,七天时间抵达,一日行进超过了五百里。
  
  李佑恭这次来的非常突然,陛下的圣旨前脚刚到,阳城号就抵达了广州府。
  
  抵达的时候在夜里,已经入睡的万文卿接到消息,连滚带爬的赶往港口迎接钦差,但是舟车劳顿的李佑恭,一刻都没停,直接去了广州武库。
  
  广州府武库一共有五个,都是嘉靖年间建成的,五个武库总占地面积三千亩。
  
  在明朝初年,朝廷的武库归京营直接管辖,地方武库归都司管理,这也是永乐皇帝亲征,可以直接绕开朝廷的原因。
  
  军队都是皇帝的亲信,皇帝信任军队大于朝廷。
  
  在宣德至正统年间,京营逐渐衰落,武库归了兵部管辖,地方武库则由兵部武库清吏司官吏管理。
  
  李佑恭下了船直奔武库而来,当他抵达第一个武库的时候,他就知道这武库,有大问题,因为本来该守备军兵,不在岗位,仅仅在岗的几个人,也十分的懒散。
  
  查岗不在,这意味着什么,在京营做了十年提督内臣的李佑恭,再清楚不过了,里面没什么东西,所以才会如此的散漫。
  
  李佑恭也不着急,一直等到了两广巡抚刘继文、广州知府万文卿、广东都指挥佥事陈玫等数名官员抵达之后,李佑恭亮出了圣旨,要求打开武库。
  
  李佑恭的表情十分阴沉,手藏在朱红色的宦官袍里,脸在火把明灭不定的映衬下,变得更加瘆人。
  
  长途奔波,车马劳顿,李佑恭的声音有些嘶哑,他低声说道:“咱家知道,地方上盘根错节,有些事儿,不能查,若是真的查出什么来,就是天大的事儿。”
  
  “陛下派咱家来,就是让咱家做个恶人,前面打仗,后面不能出纰漏,既然都看了陛下的圣旨和南洋水师总兵骆尚志的照会,那就把大门打开吧。”
  
  “这个,李大珰,这长途奔波,不如稍事休息,明日再看?这已经入夜,恐怕查着查着就天亮了,不如明日?”刘继文擦了擦额头的汗,低声问道。
  
  李佑恭沉默的看着刘继文,良久之后,才一挑眉,用几乎听不到的声音问道:“明日?”
  
  他不是在权衡利弊,他在用沉默施压,沉默的越久,对方就会越心惊胆战,最后询问,看似是疑问句,其实是个否定句。
  
  他要是肯拖到明日,不会下船就来了。
  
  “刘巡抚是朝廷命官,规矩自然是懂的,咱家既然站在这儿了,你说明日还是现在?”李佑恭再次平静的问道。
  
  “现在吧。”刘继文叹了口气,他就是个巡抚,面前这位宦官,是从小陪陛下一起长大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大珰里的大珰,宫里的老祖宗。
  
  冯保是绝对不会出宫办事的,但李佑恭基本常年在外奔波。
  
  李佑恭到了,等于陛下亲至。
  
  李佑恭在武库门前等这么久,还跟他废话两句,已经很给他这个巡抚面子了,再坚持阻拦,这里面没他的事儿,也要有他的事儿了。
  
  “打开吧。”李佑恭挥了挥手,缇骑开始接管第一个武库的防务。
  
  情况比李佑恭设想的还要差,武库里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连耗子进来,都得哭着出去。
  
  “武器应该待在武库里。”李佑恭连点检的力气都省了,直奔下一个武库而去,五个武库,只有两个有一点点的库存,剩下的全都是空的。
  
  这并不会影响前线战事,因为大明这次出动的主要是南洋水师,南洋水师和京营一样,朝廷直管,南洋水师驻地的武器装备、粮草等物和地方完全分管,也全都检查过了,都是满满当当。
  
  他查的是地方的武库,结果是一地鸡毛。
  
  他清楚的知道,若是明天再查,他要面对的就是火龙烧仓了。
  
  “必须要搞清楚一件事,这些长短兵、甲胄、火铳都去了哪里。”李佑恭看着刘继文说道,他带了八百人,完全足够了,无论地方是否配合,他都要查清楚。
  
  如果这些武器装备,全都流入了安南,这不等同于广东地方军和朝廷直管的南洋水师打起来了?
  
  这仗打成这样,就太闹心了。
  
  李佑恭忧心忡忡,三天后,他得到了一个让他有点哭笑不得的结果,武器装备的确全都没有了,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也没有流向海外之类的地方。
  
  确切地说,这些总计价值四十二万银的武器装备,除了在账上存在,现实里,根本就没存在过。
  
  四十二万银里有三十七万银,都被三司衙门、广州府衙门,给挪作他用了,几乎绝大多数,都挪到了丁亥学制的推行之上,因为朝廷对丁亥学制十分的关注,为了取得一些更好的成效,才会这么做。
  
  在事上和安下这个矛盾中,广东地面官员选择了事上又安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