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鹿子苑 (第1/2页)
与长安军政大员的会面设在长安鹿子苑内,
以雍州都督、刺史诸葛恢、别驾庾冰、治中段戎等十余人为首的州一级官员,以京兆太守夏侯证、长安令陆纳为首的郡县官员,外加以阿城龙骤府部曲督秦引、蓝田部曲督景浩、校尉马巩为首的将校,悉数到场。
诸人之中,段戎算是老人了,乃已故右骁骑卫将军段良的小儿子,当过幕僚,干过县令,任过太守,后回家居丧,复出后直接出任治中从事,接替病故的蒋英。
夏侯证原是键为郡武阳令,与太守江彪一起抵御过獠人叛乱,薄有功劳。他还有另一层身份,
乃邵勋三弟、鲁王邵的大女婿,去年被调入雍州,担任京兆太守,原太守郑世达出任中书侍郎。
陆纳则是陆玩之子。他担任长安令,属于统战安排了,毕竟陆玩、陆哗这两支是被赦免的,已经故去的陆哗更是稀里糊涂被诸葛恢裹挟着投降,居然「有功无罪」。
秦引是邵勋故旧秦三之子。
秦三一生一一听,不爱学习,只懂打打杀杀,当了部曲督也不肯学,于是邵勋只能给他加了点食邑,并荫其子二人入官。
秦引同样是个粗鄙武夫,刀枪弓牌无所不精,更兼体壮如牛,战阵冲杀之时,披甲执,勇不可当,只要给他准备足够换乘马匹,他能冲二十多个回合,积功升至阿城部曲督。
邵勋想照顾他,发现这斯竟然只识得百余字,大失所望。
秦三的家教有问题!
不过听说秦引现在逼着自己学了,将常用字写在屏风上,贴在墙上,刻在胡床上对他这种熊黑之士来说,学习是痛苦的,但理智告诉他不得不学,不然就和父亲一样,一辈子升不上去。
景浩是武学生,河东人,祖上是蜀汉灭亡后迁来的蜀地百姓之一。
马巩出身扶风马氏,乃长安世兵一员骁将,其女马氏嫁给了金正三子金注。
邵勋扫视一圈,发现除了远在河州督运粮草的庾亮外,基本都来了,便让众人分次落座。
「朕往日多在奏报中识得诸君,今日相对而坐,妙哉。」邵勋先开了句玩笑,然后说道:「都说百闻不如一见,人如此,事亦如此。一路所见,令朕颇感欣慰。」
「譬如冯翊,汉时便有羌乱,魏普之世,继续为乱。国初更有四角王之流割据一方,官吏不敢大声呵斥,恐为乱也。」邵勋说道:「然经十余年治理,不奉朝命者或死、或散、或徙,编户齐民数年,俨然大治。而今学堂处处,书声琅琅,民人移风易俗,与中州无异。在这件事上,道明,你做得不错。尤其是让羌人改姓、取名之事,做得很好。」
「此赖陛下虎威也。」诸葛恢谦虚地回道。
金正、诸葛恢两任关西军政首领,其执政风格是不太一样的。
金正更重杀伐,在任期间,平定了冯翊羌乱,压服了北地、新平匈奴,屠灭了安定卢水胡,至于这「三大征」之外的其他中小规模的镇压,说实话都不一定能全数报到朝廷那里。
承平之世,可能几百人的叛乱就是了不得的大事,必须飞报朝廷。
可这会都是从乱世走过来的,神经麻木得很,千人以内的叛乱压根就算不得事,几千、上万人规模的也不是什么大事。
金正一通杀杀杀,杀得人头滚滚,固然不可取,但也为诸葛恢的治理打下了基础。
诸葛道明是比较「阴狠」的,改汉姓、用汉名、过汉节、说汉话,不断移风易俗,并命令每个部落都送嫡脉子弟入长安,集中学习。
诸葛恢的文化水平比较高,时常带着这些学子一起游艺、唱和,并为之点评、造势,一副士人做派。
发觉到谁有读书天赋后,立刻推荐其入汴梁国子学。
便是没有读书天赋的,也与他们相处融洽。学得差不多了之后,派亲信将吏送这些人回部落,
有什么大事小事,经常让这些人居中联络,不断增强他们在部落、家族中的地位。
他的这些手段,是金正不会或者说不太愿意用的。特别是那种点评酋豪子弟,并帮他们在关西扬名的事情,金正就没做过,因为这是士人清谈经常出现的事情。
你别说,诸葛恢的这些套路,还是很有效果的。比起以前,关西更加稳定了。
如果让邵勋来打分的话,金正只是及格,但诸葛恢可以说优秀,因为他软硬兼施,不全是打打杀杀。
「朕来长安,非独为收西域之事,更想看看关西风物。」顿了顿后,邵勋继续说道:「卿等转运资粮之余,万不能懈怠。该治政治政,该抚民抚民,该练兵练兵,勿要因朕来此乱了方寸。朕只是四处走走、看看,有事自会召卿等问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