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爪牙 (第1/2页)
数日后,邵勋已经来到了绛邑西境,乘船北上。
二月下旬的汾河水势不大,但两岸的风景十分优美。
春播已经结束,但农人们仿佛有忙不完的事情一般,根本闲不下来。
有人见不得田间滋长的杂草,时不时下到田间地头锄草,防止其争抢养分。
有人坐在庭院中,仔细修理着镰刀、锄头、连等农具。
翻车旁围了一堆人。似乎出了什么问题,无法正常运行,必须尽快修理。
妇人仔细检查着桑树,看看有没有发芽。
树左一株右一棵,分散在各处,很少有人舍得种在农田里,全部看完一遍也挺费劲的。
老人小孩将家里的羊赶了出来,到青草地上放牧。
孩童们嬉笑玩闹过后,又捡拾起了枯枝败叶。老人则聚在一起,讨论什么时候种麻。
桑麻桑麻,除了桑还有麻,后者却是要种在田里的,选个好农时非常重要。
「嘿、嘿」纤夫低沉有力的声音在汾水两岸响起,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平缓的汾水河面上,一连十余艘船只溯流而上,
当先数艘船上,满是挎刀持弓的武人,正中一艘甲板上则站着大群官员,簇拥着当中一名穿着蓝色锦袍的壮汉。
壮汉肤色微黑,身高臂长,遥指着两岸的村落、农田,不断说着什么。
朱紫官员们时而附和,时而大笑,一副意气风发的模样。
没过多久,远处又传来了马蹄声。
一队队轻骑穿村过乡,远远跟着这支船队,四下搜寻着可疑之人。
农人们都收回了目光。
如果是其他地方,很多人可能还弄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但在平阳,他们可太清楚了。
年岁稍长的人都知道当年有个人叫刘聪,动不动跑到汾水边看捕鱼,一待就是好几天,有时长达月余,此处捕了去下一处,只要「口」好,他就屁颠颠地跑过去,下大雨都不回家。
中间那艘船上所载之人,必是大梁天子无疑。不信看那仪仗,和当年的刘聪差不多。
这种事就别看热闹了,免得被巡骑当做刺客抓起来,理都没地方说。
不过不看热闹,不代表不会说几句闲话,尤其是在自己家里。
有白发老人说起了当年刘渊、刘聪时代的旧事,言语间颇多怀念,甚至指着家里某些上了年头的摆设,说若不是抢了这些回来,这个家还是空空荡荡呢。
此言一出,附和的人不少。
刘汉军队说是匈奴,其实更多是汉兵,只不过为匈奴效力罢了。他们数次深入并州、河南,确实抢了很多东西,改善了家中的生活。
但年轻一辈就没那么多怀念了。
他们出生的时候,刘聪都快死了,甚至已经死了,刘粲后来也很快跑到长安立国,与他们何干?
与其那般,不如想着如何为今上效力,博取富贵。终日种田,累也累死了!
思虑之间,目光不由自主地跟着船队游移,最终只能暗叹一口气,天下安定,怕是没那个机会了。
******
二月最后一天,平阳城外马蹄阵阵,欢呼声如山呼海啸。
曾易带着本幢队主以上军官,紧紧跟在邵勋身后,来到了他所居住的村落。
天子就是好,一来平阳,首先接见的不是官吏,不是豪族,而是他们这些黄头军第一营的将士。
一个人两匹绢,按册发给,被他召见的可能还有加赏。这般好事,遇到一次都是赚的,何况不止一次!
「这便是你家了?」邵勋立在一座新盖的三进院舍前,笑吟吟地问道。
「确是臣家,陛下请入内。」曾易上前一步,恭声道。
「不急。」邵勋摆了摆手,绕着院墙转了起来。
这是一道土坏筑成的矮墙,方方正正,将整个院落围了起来。
墙外栽了一些植物,邵勋蹲下身去,仔细看了看,道:「紫苏?」
「陛下好眼力。」曾易佩服道:「绕墙栽了一些,拿来榨油。」
「以前没栽?」邵勋问道。
「往日都是麻田收获后,榨一些麻油。」
邵勋又向东走,转到拐角处后,看到了一整排桑树,粗粗数了数,大概七八株的样子。如果是种在田里,差不多要一整亩上好的农田才够栽种,而今只不过是利用零碎土地。
树下还栽了豆子、葱韭之物,利用率是相当高了。
靠墙堆放着许多木柴、枯枝,甚至还有一小堆黑乎乎的石炭。
邵勋颇感兴趣地走了过去,问道:「石炭何来?」
「自晋阳水运而来。」
「汾水全通了?」
「听说中途要转一段陆运,故炭价不低,无人愿买。臣上次买了一堆后,便再未见过那个卖炭商贾。」
「可惜了。」邵勋叹道。
一边叹,又一边向后走。
曾家宅院后方又是一片树林,长满了高大笔直的泡桐树。
邵勋看得稀奇,道:「此树何来?」
「臣买下这片地时就在。」曾易回道,
「哦?此地竟是买的。」邵勋惊讶道:「朕当年收拢尔等,徙至此地,应都分了田宅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