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廷议 (第1/2页)
慕容皝治下共有两套主要的班子,其一是燕国官员,其二是平州幕府。
前者以相国封奕(冀州渤海人)、司马韩寿(并州太原人)、奉常裴开(司州河东人)、司隶王斌(冀州渤海人)、太仆王寓(并州新兴人)、大理李洪(冀州渤海人)、
纳言令杜群(雍州京兆人)等人为首,另有常伯宋该(冀州平原人)、刘睦(冀州中山人)、石琮(冀州乐陵人),冗骑常侍皇甫真(雍州安定人)、阳协(幽州渔阳人)等人,济济一堂。
左军将军平熙、右军将军张泓(幽州范阳人)、折冲将军兰勃(匈奴人)、广武将军高翊(冀州渤海人)、扬烈将军宋回(并州西河人)、荡寇将军慕舆泥以及都尉张萌、赵、慕舆根、高铸等武官亦在侧。
老实说,这套官制有点复古风,更像是古今杂,也不知道咋想的。
平州幕府则以军师将军(未避讳)慕容评、左长史王济(冀州渤海人)、右长史宋该(兼领)、左司马韩矫(并州太原人)、右司马封奕(兼领)、参军鞠运(青州东莱人)、记室监鲜于亮(幽州北平人)为主。
两套班子之外,另有-
大将军府,幕僚以长史刘翔(冀州平原人)、司马鞠彭(青州东莱人)为主,他们没甚权力,主要任务是参赞左右。
以及燕王府官员,如内史高翊(兼领)、中尉郑林(青州北海人)、郎中令阳景(幽州渔阳人)等。
官员还是挺多的。
比起大梁朝,慕容燕百姓不过几十万,官员比例却高出太多了。
当然,这是历史遗留问题。
当年中原大乱,百姓就三个地方避难,一个当然是南渡江东了,一个则是凉州张轨,
第三个便是幽州王浚了,但王浚不做人,于是又投奔慕容。
慕容十分欣喜,想尽一切办法安置这些中原土人,并让他们仍旧统领自家部曲,甚至当上官员,连鲜卑人都要归他们管。
而这些中原土人确实展现出了自己治理地方的能力,至少比慕容鲜卑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部落酋帅们强多了,帮慕容发展出了昌黎郡,并经营玄、辽东二郡,颇见成效,
让人心服口服。
比如河间刘佩任玄太守,杜群兼领辽东相,昌黎太守先为裴疑,故去后以东夷校尉封抽兼领。
至于几个侨郡,如乐浪、成周、冀阳、营丘、唐国等,全是汉地土人当太守或内史,
没一个胡人,底下县令也差不太多。
慕容宗室就只能管管部落,甚至本身部落还要归地方太守钳制,因为他们没有如同刘汉那样设置单于台专管「国人」和「六夷」,制度方面比较粗疏。
内中肯定有矛盾的,只不过被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压制住罢了。
说实话,慕容燕不如刘汉稳定,根子上就注定了,他们没有管理胡汉二元制国家的经验,即便侥幸入了中原,内部矛盾还是会爆发。
慕容、慕容父子两代对中原土人又过于迎合,体现了很浓重的自卑心理,甚至连军队指挥都经常交给汉地士人,让他们当将领,胡汉兵马皆隶于其下。
原因大概无外乎两点,一是这些北奔的士人在艰苦的环境下,舍弃了很多自身习气,
开始变得脚踏实地了,展现出了自己的能力,无论是治理地方还是行军打仗,二是「自古以来没有胡人当过天子」,还是自卑心理作怪。
胡人不入主中原几次,心气是提不起来的。
这会慕容召集将佐议事,首先站出来说话的便是汉地土人。
「梁人倾国而来,诈称百万兵,以致国中震恐,众部大皆言弃棘城而走,以避锋芒,
此大谬也。」相国封奕长身而起,慨然道:「若弃棘城而走,玄呢?要不要弃?襄平是不是也要放弃?尔等置办的庄园、牧场,大王的苑囿,是不是都要弃掉?先主路蓝缕,
以有今日之盛景,何言弃之?」
慕容听了沉默不语。
最近两天有不少部落贵人在他耳边念叨,说我等本就逐水草而居,并无定所,何必拘束于一处呢?梁兵确实势大,惹不起还躲不起吗?趁着他们主力还没来,赶紧收拾家当、
牲畜,向东北方向遁逃。
扶余、高句丽之间有大片荒草甸子,渺无人烟,只有少数部落在其间放牧,先过去将就一下,然后观望风色。
慕容听完有所动摇,于是遣使而出,自言已去王号、罢六卿及其他近侍官,向梁人请和。
但这事很快被汉地土人知道了,纷纷入府劝谏,于是便有了今日这场「廷议」。
相国封奕说完之后,扫视一圈,无人反对。
呢,当然没人反对了。
作为慕容鲜卑根基的部落贵人们大部分连参加高级决策会议的资格都没有,国家走向基本由慕容宗室及汉人把持,或有一些因为战功而升官的部落贵人,但人数太少了,而且他们的立场往往也很微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