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 归正 (第1/2页)
黑沉沉的夜色之中,大队人马正在通过一片泥淖。
「将来进兵,一定要将此处给填平了。」邵裕骑着马,艰难地跋涉到了小河对岸,说道。
夏天降雨多,没有河堤,河床不固定,经常改道,整出来一大片泥沼区。
就他们观察,要整治这个泛滥的沼泽区需要花费很多精力,首先需要把早就淤塞得不像样的河道加深、拓宽,把分叉为多股的河流约束在一起,再修起堤坝,建起闸门,挖通灌渠,然后就能相对安全地利用河水灌溉了。
可这片区域常年厮杀打仗,谁干这些事啊。也就慕容鲜卑比较强势,敌人不敢犯境,
所以可安心搞农业种植,但花无百日红,慕容鲜卑总有衰落的一天,届时这些农田、城邑全都得毁掉一一不是被敌人摧毁,就是自己主动放弃。
边塞之地,想要种田可没那么容易,即便这里的农业条件并不差,但安全是大问题。
两千余人次第渡过泥沼区后,在河岸边的一处树林中歇息。
邵裕扫视正在不远处安排警戒的拓跋思恭,微微一笑。
是的,跟随他前出侦察的人数超过两千一百。除近千名燕王府骑兵外,还有六百左骁骑卫府兵及部曲,将近一千二百人。
他前出侦察的提议遭到了拓跋思恭的强烈反对,不过邵裕是前锋都督,反对无效。没办法,只能点上一半人马,随军前出,准备一有不对,就把燕王抢回来,万不能让他失陷于贼人之手。
另外,他也派人快马回返北平,通报招讨使李重。
心自不安间,前方的黑暗深处响起了依稀的马蹄声,正倚靠在树上吃食水的众人神色一凛。
邵裕按住了霍然起身的到华,低声道:「此处林甚密,贼骑冲不进来,勿忧。」
说罢,朝舍人郭时示意了下。
郭时点了点头,起身去不远处的一个山谷内通传。那里屯着数百骑,正位于林子的侧后方,一旦有人来袭,自可前后夹击。
邵裕继续吃着干硬的肉脯,时不时喝两口水,神态自若。
拓跋思恭暗暗点头。这般镇定,当不是第一次深入敌境了。
蹄声很快停止了。
众人安心等待,许久之后,郭时领了一人过来,禀道:「殿下,擒得一鲜卑信使。」
「我非鲜卑人。」那人立刻说道。
郭时瞪了他一眼,凑到邵裕近前,低声道:「此人名叫崔瓒,乃成周内史崔焘之弟,
前平州刺史崔兄子。」
邵裕恍然,脸上露出了笑意。
晋末之时,清河崔氏的崔任平州刺史,约高句丽、宇文鲜卑一起,三家围攻慕容鲜卑。慕容氏最终以弱胜强、以少败多,奠定了称霸平州的根基。
战后,崔奔高句丽,而今却不知是否还活着。
崔焘当时作为崔的使者在慕容营中,「恭贺」其胜利,顺便议和。
慕容没有为难崔焘,相反还给官做。到了这会,慕容更是以崔焘为成周内史,管理一部分河南来的流民,在柳城县地界开荒。
毫无疑问,这就是侨郡,晋末以来见得多了,到处都是。
县里置郡,乡里置县,甚至从一两个乡中划一部分土地出来建一个侨郡也不鲜见,反正也无需安置多少人,有的就几百户罢了。
柳城县内而今有四个郡,即冀阳、营丘、成周、唐国四郡,各有辖县,一个至数个不等。侨县有县城,侨郡也有郡城,都不大,与坞堡差不了太多。
甚至就连柳城县,在曹魏年间就罢废了,司马晋亦未设,还是慕容时代重设的。
其人在此安置中原流民,开垦荒地,垂三十年矣。
「让他过来。」邵裕起身来到了树林深处。
拓跋思恭点了二十名府兵跟了上去,左右散开。
到华看了此人一眼,点了三十名王府护兵跟上。
五十名武士挎刀持弓,却把崔瓒吓了一大跳,脚步明显有些迟疑,最终咬了咬牙,跟上去了。
邵裕立定后,转身看向崔瓒,问道:「大黑天的,在外面乱跑作甚?刺探军情也轮不到你吧?」
说罢,四下打量了崔瓒,这就不是个武人,如何抵近刺探敌情?
「将军明鉴。」崔瓒说道:「前些时日收到使者送来的劝降文书,家兄思虑良久决心归正大国,故遣我来此找寻王师。」
「什么样的使者?黄沙狱的还是军中的?」邵裕问道。
「这却不知了。」崔瓒说道:「只是有人射了一封书信上来,很快便走了。」
「怕不是李招讨的使者。」邵裕笑道。
为了劝降,黄沙狱、北平行营使者四出,争相许诺。
相比较而言,邵裕个人觉得黄沙狱的使者更靠谱一些,毕竟他们专干这类活计。
不过也难说啊,黄沙狱又不认识慕容鲜卑的官员,最终还不是靠人引荐或者干脆委托在平州有亲族的河北土人上门?最终干成什么样都有可能。
「殿下。」到华闻言,神色振奋。
邵裕摆了摆手,让人把崔瓒先领走,然后说道:「昔日在蓟城与羊公坐谈,他说行军征战,‘待降如待敌’,万不可轻忽,此诚嘉言也。」
「那—」到华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便迟疑了起来。
「假的如何,真的又如何?」拓跋思恭在一旁说道:「大军开过去,令守卒出城列队,再拣选人马入城,假的也变成真的。」
邵裕思索一会,道:「不可。而今大兵未至,粮械不全,骤然接收诸城,恐坑害了人家,智者不为也。」
说完,做了几个吩咐。
第一条是飞报李重,请其酌情增派援军,甚至现在就可以发大兵了,不要再等资粮彻底囤积完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