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7、一个全新的影视生态帝国,即将拉开序幕! (第2/2页)
陈飞坐定后直接开门见山,手指在平板电脑上滑动,调出了三家院线的运营数据。
“泛亚院线的高端影院占比、翔宇院线的文艺片受众基础、万达电影的全国覆盖密度,各有优势,但也存在资源重迭、管理分散的问题,所以第一步,我们必须要实现统一管理。”
话音刚落,霍启钢率先开口,语气里带着几分审慎道:“三家院线的地域布局、客户群体差异不小。
比如万达在三四线城市的渗透率很高,泛亚主打一二线高端市场,直接合并会不会导致管理混乱?”
陈飞摇了摇头,强调道:“不是简单合并,而是‘统一品牌、分块运营’。
接下来,所有院线统一更名为‘龙翔院线’,强化品牌认知,启钢你继续担任副董,统筹高端影院升级与服务标准制定。
叶宁任总经理,负责艺术影院线与文艺片排片体系搭建,培明任总经理,主导下沉市场影院改造与社区观影服务。
财务、宣发、供应链全部打通,比如首都的高端影厅设备采购,能直接联动万达在全国的供应商资源,成本至少能降15%。”
张培明紧接着提问:“那万达电影原有的制作、发行业务呢?直接并入院线板块,还是另有安排?”
“万达电影的制作发行团队,全部融入飞跃影视体系。”
陈飞直接给出了明确答案。
随后,他又展示出了早已准备好的架构图,介绍道:“飞跃影视负责上游内容创作,龙翔院线掌控下游放映渠道,原本分散的业务线接下来要形成闭环。
举个例子,《三体》未来的首映礼,既能用万达的IMAX影厅做全国同步放映,又能通过泛亚的艺术影厅做导演交流场,还能借助翔宇的下沉渠道做观众见面会,一套组合拳下来,票房和口碑能同步发酵。”
张培明翻看着手中的下沉市场数据,面露难色:“可是陈董,三四线城市的影院现在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
年轻人更爱刷短视频,进影院的意愿在降,我们改造影院后,怎么吸引他们回来呢?”
这个问题恰好戳中了陈飞对未来行业趋势的判断。
他身体微微前倾,语气加重:“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个重点,院线接下来不能再只靠‘卖票+卖爆米花’活着,必须向‘综合娱乐空间’转型。”
他点开一组海外影院的案例视频,强调道:“你们看,国外目前已经有影院在影厅外增设了VR体验区、剧本杀场景、影视周边文创店。
我们现在要比他们做得更彻底!在下沉市场的影院里,划出专门区域做‘亲子观影+手工互动’,绑定家庭客群。
在一二线高端影厅,配套咖啡书店和导演沙龙,吸引白领和文艺爱好者。
简单说就是,要让观众觉得‘去影院不只是看电影,更是一种休闲方式’。”
霍启钢立刻捕捉到关键:“这需要不小的改造投入,而且短期内未必能盈利……”
“投入从龙翔资本的专项基金里出,我已经批了20亿预算。”陈飞语气十分笃定,“盈利不是短期目标,关键是抢占‘体验型消费’的先机。
2023年的消费数据显示,年轻人愿意为‘沉浸式体验’买单的比例比去年涨了37%,我们现在布局,两年后就能看到回报。”
周守资这时从宏观角度补充道:“我觉得还可以联动流媒体和视频网站业务,比如观众在影院看完电影,扫码就能在视频网站上看幕后纪录片。
而在视频网站上追完我们的网剧后,还能直接买到影院的线下见面会门票,线上线下流量互通,既能提升院线客流,又能拉动会员增长。”
“没错,全产业链的核心是‘流量闭环’。”陈飞接过话头,继续补充,“上游创作内容,中游通过发行做全渠道宣发,下游用院线和流媒体承接流量,最后用文创、衍生品变现。
比如《三体》,除了电影票房和流媒体播放量,我们还能和山河影视城的球幕影院合作推出‘三体宇宙特展’,卖定制周边、主题影票套餐,把一个IP的价值吃到极致!”
叶宁这时又提出了新的顾虑:“现在观众对排片的争议很大,比如小众文艺片经常被挤压排片,我们整合后,会不会被骂‘垄断排片’?”
陈飞再度给出解决方案:“这就要建立一套‘动态排片体系’,用数据说话,而不是靠人情或资本施压。
接下来,我们需要尽快开发一套算法,综合考虑影片口碑、预售数据、观众画像、地域偏好,自动分配基础排片。
比如某部电影在上海的预售占比高,就自动增加上海的排片;某部喜剧片在东北的上座率高,就倾斜下沉市场资源。
同时留出15%的‘弹性排片’,给口碑逆袭的黑马影片机会。”
他举例道:“比如一部小成本现实题材电影,前期排片只有5%,但上映后豆瓣评分涨到8.5,我们的算法能在24小时内把它的排片提到15%,最终票房翻了三倍。
这既公平,又能帮我们赚到了口碑,何乐而不为?”
张培明这时彻底打消了疑虑,激动道:“要是早有这套体系,黑马片也能在短时间内被发现!”
霍启钢下意识问:“那技术层面的开发,需要多久才能落地?”
周守资主动回应道:“技术团队暑假时就已经在做了,下个月就能进行试点。
我们和猫眼合作了云端数据库,能实时同步全国影院的上座率、退票率、观众反馈,算法会不断迭代优化……”
众人纷纷点头,愈发的感到踏实。
会议进行到后半段,陈飞抛出了更长远的规划:
“未来三年,龙翔院线要完成三件事:第一,把全国影院的数字化改造全部做完,实现‘扫码选座、无感入场、智能影厅调控’全覆盖。
第二,在山河影视城和杭州奥体中心的球幕影院基础上,再建5个‘超级影厅’,主打8K分辨率和沉浸式音效,承接科幻片、特效大片的首映。
第三,继续推动‘青年导演扶持计划’,每年拿出5亿资金,资助小成本影片。
这些影片优先在龙翔院线的艺术影厅放映,形成‘扶持-放映-推广’的生态链。”
说到这里,他看向众人,眼神里满是笃定道:
“我相信,2023年以后,影视行业的竞争绝对不单纯只是‘谁有大片资源’,而是‘谁能掌控全产业链的效率和体验’。
我们现在整合院线,不是为了垄断,而是为了搭建一个更健康的生态,让好内容能通过我们的渠道被更多人看到,让影院能摆脱对单一票房的依赖,让观众能获得更好的观影体验,这才是龙翔院线的核心价值!”
霍启钢、叶宁和张培明对视一眼,都从彼此眼中看到了认可。
从品牌整合到体验升级,从流量闭环到生态扶持,陈飞的规划既贴合了当下的市场需求,又精准预判了未来的行业趋势,没有空谈概念,每一步都有具体的落地路径。
“我完全同意陈董的方案,泛亚院线这边会全力配合整合。”霍启钢率先表态。
叶宁和张培明也纷纷点头。
“翔宇院线随时准备对接数据系统。”
“万达电影的团队也会做好并入龙翔影视的准备。”
陈飞看着达成共识的众人,站起身:“那就辛苦各位,一周内拿出具体的执行时间表,三个月内完成品牌更名和初步整合。
我希望在明年春节档,就让观众看到一个不一样的龙翔院线!”
众人再次齐声应好,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期盼!
“散会。”
陈飞走出龙翔资本大厦,坐在车里,望着窗外逐渐亮起的城市灯火,心中十分清楚,这场院线整合只是开始。
当龙翔影视的内容创作、龙翔院线的渠道放映、龙翔视频的流媒体传播真正形成合力时,一个全新的影视生态帝国,才算是真正站稳了脚跟。
而这一切,都将从即将到来的春节档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