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森林文学 > 大明第一国舅 > 第178章 心眼多的大儒们

第178章 心眼多的大儒们

  第178章 心眼多的大儒们 (第1/2页)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此刻的宋濂府邸就是‘陋室铭’的具象化,他的府邸确实谈不上奢华,不过会让无数读书人向往。
  
  大儒宋濂、礼部尚书陶凯、吏部尚书詹同、国子学祭酒王祎,这都是在大明有名的大儒、学者。
  
  还有带着国舅爷来拜访的刘伯温,这同样是大明读书人的领袖之一。
  
  马寻对于这样的场合一点都不意外,来之前就猜到了。
  
  刘伯温笑着开口,“我致仕后就有清闲着,倒是陶兄、王兄忙于国事难得闲暇。今天我们只谈风月、文学,不谈政事,以免他们烦心。”
  
  对于刘伯温一开始就试图堵住一些人的话题,自然也引起一些人的不满意。
  
  这就是‘鸿门宴’啊,大明的文官领袖们、读书人的翘楚,都是想要逮着那个滑不溜丢的国舅爷,毕竟平时都没机会和他对话。
  
  可是刘伯温说的似乎也是有道理,陶凯和王祎最近这段时间也比较忙,其中的一项公务就是会试,毕竟会试不可能只是让马寻这个主考官忙。
  
  其他的衙门也都需要负责配合,礼部和国子学就是其中最为忙碌的衙门之一,吏部本质上也不太可能得到清闲。
  
  宋濂的儿子宋璲端来茶,汤色嫩绿明亮。
  
  马寻就问道,“这就是龙井?”
  
  宋濂颇为骄傲,也颇为开心,“国舅爷不愧是在浙江出身,这就是我浙江名茶。”
  
  以后的龙井会被人认为是中国名茶之首,这种茶叶甚至可以追溯到两晋。只不过本质上来说龙井茶在北宋才是小有名气,乾隆时期龙井被抬上至高的位置。
  
  马寻就笑着开口说道,“龙井本就是有些名气,京城离杭州不远,我倒是听说过。福建那边还有乌龙茶,我觉得也不错。”
  
  大红袍现在还是没有任何的名气,甚至这种茶现在还没有得名。武夷山的那几株母树现在也就是普通茶树,还没有后世那种地位。
  
  王祎就开口说道,“要说茶,我浙江开化、惠明茶都不俗。”
  
  陶凯则笑着说道,“陆太祝隐居苕溪,撰《茶经》三卷。径山的山、水、茶、寺、禅、经、文相依相存,茶由饮而艺而道,融茶禅于一味。”
  
  一时间马寻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他只是觉得龙井确实不错。
  
  可是这些有着地域骄傲的人立刻就找到了可以发挥的空间,谈起名茶、谈起历史,他们就太有发言权了。
  
  刘伯温就笑而不语了,虽然他一开始就试着帮马寻避免一些麻烦。
  
  只不过有些事情用不着急着去开口,他相信以马寻的油滑,这样的一些场面能应付。
  
  马寻就笑着开口说道,“陛下喜欢信阳茶,我觉得他多半是早年流浪到那边,所以喜欢那边的茶了。”
  
  一下子其他人不知道怎么开口接话了,信阳茶只是一个统称,毛尖就是其中的代表。
  
  以苏东坡的挑剔认为‘淮南茶信阳第一’,认为信阳茶的品质等不比浙江茶、福建茶差。
  
  可是有些话臣子不好提啊,怎么能说陛下流浪呢,那是云游、是体察民间疾苦。
  
  宋濂这时候开口说道,“陛下早年的经历能知民间疾苦,因此罢茶园。”
  
  这也是朱元璋的功绩之一,元朝的时候有很多茶园、茶农,这些人需要承担很重的税,破产的茶农不胜枚举。
  
  因此朱元璋一改元朝时候的政策,不许进贡茶团等。
  
  而贵族享用的茶团需要经历无数道工艺,所以直接下令‘废团兴散’,一改从唐宋就流行的奢靡茶团,直接喝散茶了。
  
  也是从这时候开始,造作茶叶变得简单,很多的百姓也开始喝得起茶。
  
  虽然依然会有贡茶等,只是相比起以前繁琐的茶团等,那要负担轻不少。
  
  马寻就笑着说道,“我倒是喜欢喝散茶,清香、甘甜,茶团这些还要煮茶、添加好些东西。拙荆其实会煮茶,只是我不大喜欢。”
  
  刘伯温就笑着不说话,他的女儿自然是会煮茶的,不过现在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徐王府上下都只喝散茶,这不只是因为皇帝的旨意,更是因为马寻的喜好。
  
  詹同就忽然问道,“国舅爷,听闻对于此次会试,你是不大满意?”
  
  马寻立刻回答了,“詹尚书从哪里听到的风言风语?我主持的会试,我岂能不满意?这话传出去了士子们寒心不说,陛下都要责罚我。”
  
  詹同就连忙说道,“是下官失言了,还请国舅爷见谅。”
  
  詹同算得上是朱元璋眼前的红人,这可是吏部尚书。虽然很多时候都以礼部为六大尚书之首,可是实权方面还是吏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