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南下议论 (第2/2页)
卢志也是如此想的,他干脆上前对刘弘行礼,恭敬询问道:“宣城公有何破敌妙计,不妨直接说出来吧,我们洗耳恭听。”
刘弘便接过卢志手中羽扇,大步走到地图前,指点说:“所谓料敌从宽,以我之见,诸位的心气固然是好的,但正面作战还是缺少经验。若是我方直扑汲郡,而对方占据清水,在此处拒水而战,或是固守营垒,恐怕会有极大的伤亡,甚至挫伤士气,这是我不愿见到的。”
“所以我设想有一法,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
众人闻言,都集中注意倾听,但见他道:“现在的情形是,义师的兵多,可不善战,而赵逆的兵力捉襟见肘,却装备精良。若想要取胜,就要发挥义师的长处,那就应该分兵。”
说到这,他将羽扇移到汲郡南面,敲击道:“我们可兵分三路,主力自然是正面奔赴汲郡,但不必急于进攻,而是分派一路水师。不需许多,只要八千人,从大河逆流而上,绕道到汲县后方,去抢占铜关。这样,贼军腹背受敌,必不敢轻举妄动,我军也就能轻松渡过清水河了。”
然后,他将羽扇点在河内郡北面,又道:“而最重要的是北面这路奇兵,我军可以分一路精兵,从上党郡绕路,经天井关南下,出其不意地抢占河桥。只要河桥在手,敌军就彻底失去了与京畿的联系,成了一支孤军。”
“到那时,我们只需围困数日,高声劝降,贼军必然气沮。要么只能出城与义师决战,要么甚至就不战而溃,任由我军施为了。”
(刘弘作战计划,未画原黄河流向)
好计策!刘羡听罢,几乎要当场击掌赞叹。
卢志说道:“宣城公用兵,已经进入化境了。”
太原内史刘暾更是赞同说:“若是这个打法,真是万无一失!”
这确实是极为难得的好计策,一般来说,两军交战,就是将领之间进行互骗。上当了的输,不上当的赢。可刘弘的计谋却可以说是阳谋了,单纯地扬长避短,不与对方进行正面决战,而采用迂回包抄的形式获得最大的利益。哪怕对方明明知道战局发展,也没有破解的办法,这就是阳谋的魅力。
但刘羡将眼色投向在场众将时,又很快意识到不对:诸将的脸色大多太沉重了,他们并不欣赏刘弘的这个提议。
难道是这个计策还不够好吗?刘羡随即猜出缘由:当然不是,可这么打仗的话,对方若是不战自溃,诸将谁能立下功劳呢?恐怕都是刘弘的谋策之功了!诸将之所以参与义师,是冲着出人头地来的,可不是为了做他人的嫁衣啊!
因此,就当司马颖为刘弘的提议感到意动时,阳平太守和演说道:“宣城公的提议不可谓不好,但恐怕不合时宜。”
“哦?和府君有何高见?”刘弘对反对意见一向是非常容忍的。
和演对成都王一拜,继而道:“殿下,请恕我直言,现在是非常时期,并非是两国交战。义军既分南北,可到底哪一路才是讨逆的最大功臣呢?”
他斩钉截铁地说道:“答案不言自明,哪一路义军先进入京县,谁就是这次讨逆的最大功臣,也才能获得天下人心。”
“宣城公此策,确实是万无一失,可却提得太晚,也未免太花费时间了。我军现在搜集船只,需要多长时间?分派精兵绕路上党,要多长时间?我们再招降贼军,又要多长时间?恐怕最少也要一个月。”
“打仗怎么能惧怕伤亡呢?现在要紧的是抓紧时间,速战速决,决不能打成慢仗。”
“否则到那时候,齐王殿下已经策马洛阳,遍赏天香,殿下却还未到河桥!殿下莫非甘心吗?”
司马颖闻言及此,可谓胸潮澎湃,当即挥拳道:“如此大事,岂能让齐王专美于前?”心中顿时下定了径直猛攻的决心。
但他很快又反应过来,这未免显得自己过于功利,同时为了挽回刘弘和刘暾的面子,还是故作姿态,纠结了一会儿说:“唉,不对,我要以人心来做定夺。这样吧,支持宣城公的立于左面,支持和府君的立于右面。”
如此做派,征北军司诸将如何不明白他的心意?除了司马乂一派的人外,当然是大部分立于右边,就连卢志也沉默不语。至此,就定下了两日之后,大军南下汲郡的策略。
其中前锋为赵骧、石超、李毅等人,卢志留守邺城负责后勤运转。司马乂与刘暾等人的军队作为后继,留在邺城,等他指令。这种做派,俨然是要将破贼的功劳独吞。
司马乂对此颇有微词,几乎就要忍耐不住,当众对司马颖发作,但刘羡悄悄拽了拽他的袖子,顿时令司马乂哑火了。
散会之后,司马乂对刘羡抱怨道:“天下大事,坏就坏在这些急功近利的小人手里,府君为何不让我说话?”
刘羡心平气和地说道:“殿下,有些事情,靠说是说不会的。众意难违,您说服不了成都王,反而会损伤兄弟之和。我想,宣城公也是这个想法。”
刘弘对此情形确有预料,他全然没有被否定的懊恼,而是笑呵呵地说道:“殿下,有些事情,确实不能强求,我们既然尽了力,也没有必要再纠结了。”
司马乂也清醒下来了,懊恼道:“可十六弟如此急躁,恐怕南下战事,他哪怕是吃亏,也不会让给我们了。”
“这没有什么可怕的。”刘羡对此已有思虑,说道:“主帅全然不在乎士卒生死,不怕吃亏,那必然就有吃不完的亏,他们不可能一战而定的。”
“战场上既需要果决,也需要耐心。现在就是等待战机的时候,有他们在前面探虚实,我们大可以先看看情况。殿下,到时候我们随机应变,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司马乂闻言,却有些将信将疑。但事已至此,也没有什么更改的余地了。
在元康二年的三月壬午,浩浩荡荡的河北义兵正式起兵,开始陆续开拔,正式向汲郡开进。而司马乂与刘羡一行人则返回赵国,率常山军为义军主力后继。
六日后,常山军抵达邺城,义军主力占据朝歌,前后连营长达百里,前锋赵骧所部,已能看到清水河畔的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