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1章 新突破新成果,孕晚期的女王大人(二合一章) (第1/2页)
崔静舟的班组到现在差不多也有一个月的时间了,之前预定是一个月内出成果。
后来广州那一组一周时间就出了,他们当时也不知道是不是迫于压力,把压箱底的三撞罐拿了出来。
虽然没有出方言预料中的成果,但还是给研究所优化了生产线,就算是现在老胡那边也做了同样款式的东西在用,某种程度上来说,方言已经没有要求他们必须一个月时间做出成果了。
结果今天听到苏悦的说法,他们负责的三黄清瘟胶囊今天应该就会搞定了。
“那倒是巧了,你今天回来就碰到这种事儿。”方言笑着对贺普仁说道。
贺普仁有些好奇的问道:
“这个崔教授是什么来头?”
方言对着苏悦看去,示意让她来说。
苏悦当即就说道:
“崔教授是天津那边研究所调过来的,今年四十一岁,以前在研究所是负责药物这块的,参与过多个项目,经验丰富,和他一组的是南京的江晏声教授,两人负责的是三黄清瘟胶囊的国际标准化。”
“按照之前方主任制定的标准,他们现在已经接近预定期限。”
“什么预定期限?”贺普仁问道。
方言说道:
“我给了他们每个组一个产品,负责一个攻关方案,岗位由我安排,这期间观察他们所有人,攻关过程会加入新回来的人员,研究成果出来后,会给他们评分,然后安排各自岗位工作,以及技术分红奖励。”
“反正做出来成果的人,加分,没有做出成果的就不加分,到时候我们研究所内部会根据这个分数来判断这个人一年之类的研究贡献。”
听到方言的要求后,贺普仁点了点头,这倒是个很好的管理方式。
他说道:
“分数越多说明对研究所的科研贡献就越大,这样的话,后面一些关键任务也可以交给分数高一些的人。”
“毕竟分数也多说明他们完成的任务越多,参与过的项目也就越多,也是有这方面的经验,这个方案不错。”
方言说道:
“不过这样做也是有弊端的,有些研究的时间本来就是比较长的,这些人的分数本来就很低,加上还有可能攻坚失败,这样的话可能忙活了好久时间,根本就没有分数。”
“所以也并没有公开使用起来,还需要想一个更加稳妥一些的方式。”
“目前我制定的这个方案,只是针对现目前的一些研究项目,后面还是得你来想办法。”
听到方言的话,贺普仁也点了点头,仔细一想确实能够想到弊端。
“如果要改进其实也很简单,引入阶段性成果评分,设立失败价值补偿分,建立任务难度系数,增加团队协作分,说白了,改进核心是平衡结果与过程价值,同时保留以成果为导向的方针。”
方言听到老贺瞬间就想到了解决办法,他也是愣了一下。
老贺看到方言有些惊讶的目光,对着他笑着说道:
“我和中科院那些科学家聊天的时候听到过他们的管理方法,想着应该会来能够用上,他们这方面已经在做了,我也就是稍微改进一下,让更加适应我们。”
方言笑道:
“那你这一趟还真是不白跑啊,相当于是去中科院学习管理方法了!”
听到这里贺普仁也笑了。
……
接着他们就在苏悦的带领下,朝着电梯走去。
下到地下研究所,这里正在热火朝天的搞自己的研究项目,方言他们的出现,根本没有人注意到。
直到在这边的曾路泉看到了他们,这才放下了手里的工作,从玻璃房里面走了出来。
“贺教授什么时候回来的?”曾路泉有些惊讶的问道。
“刚回来,在门口碰到方主任,我们就一起下来了,我走之后你把咱们这里搞的挺好啊!”贺普仁说道。
曾路泉看了一眼方言,然后说道:
“也不全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要不是方主任调人手过来,我这里的工作也不可能这么顺利的展开。”
方言笑着指着曾路泉对着贺普仁说道:
“听听,已经学会这么说话了,你走之前他可不会这么说。”
贺普仁被逗笑了,接下来方言让曾路泉和苏悦介绍一下现在的情况给贺普仁听。
贺普仁发现自己离开的这段时间,研究所还真是发生了不少的大事件,虽然刚才在上面已经知道了不少,但是下来后才知道,原来方言还和各省都签了药材采购的合同,并且他们业务现在也有了新的发展。
就在他回来之前,方言他们才和日本签订了合同。
直接让中医药打开了日本的市场,并且还要在日本和津村制药打擂台。
还有搞研究的这些人,好多都是原单位的顶级研究员,就算是在一旁帮忙的人,也同样不差,年龄大的有经验的都是当年京城出去的。
年轻的都是方言他们的同学,而且这帮人都已经考上了研究生。
就光是这个配置还不算完,方言还告诉贺普仁,接下来还有一批西南西北的顶尖专家要过来,不光如此,隔壁学校大五的学生也同样要过来实习。
而且都还是方言精心挑选的人。
贺普仁发现这变化已经出乎他的预料了。
就在这时候,一旁的实验室里面传来欢呼声,众人目光顿时被吸引了过去。
这会儿里面的人也看到了外边的方言他们。
紧接着崔静舟举着一个透明的药瓶跑了过来,脸上满是兴奋:“方主任!三黄清瘟胶囊的最后一轮药效试验通过了!抑菌率达到92%,比预期还高3个百分点!”
众人立刻围了上去,药瓶里装着淡黄色的颗粒,标签上写着“三黄清瘟胶囊001号试制品”。
江晏声也跟了过来,手里拿着厚厚的试验报告:“我们按照国际标准做了急性毒性试验和毒性试验,结果都符合要求,还对比了市面上的同类西药,咱们的胶囊退热和抗炎效果更持久,副作用还小。”方言接过试验报告仔细翻看,从原料检测到工艺参数,再到药效数据,每一页都记录得清清楚楚。
“有点厉害啊?”一旁的贺普仁赞叹道。
这时候崔江二人才注意到贺普仁,方言对着他们介绍道:
“这位是贺普仁贺副主任,黄李接下来的工作就要交给他了。”
听到这位的名字,两人立马就明白过来,方言手下实至名归的二把手,和管人事的孟济民不一样,这位是全才,在国外还工作了好多年时间。
经验相当的丰富。
并且还写了不少的书,他们之前甚至还看过。
这个人在针灸方面的造诣,是非常厉害的。
崔静舟连忙上前一步,双手递过药瓶:“贺副主任您好!早就听说您的大名!”
江晏声也跟着点头,语气里满是敬佩:“我在南京的时候,就看过您发表的《针灸与中药协同治疗外感热病》的论文,这次研发三黄清瘟胶囊,里面关于‘清热燥湿’的配伍思路,还借鉴了您论文里的观点!”
贺普仁接过药瓶,仔细观察着里面的颗粒,又翻看了几页试验报告,笑着说:“你们太客气了。我看了你们的报告,原料选用的是河北的黄芩、四川的黄连,都是道地药材,工艺上还优化了提取时间,能把有效成分保留得这么完整,很不容易。”
他指着报告里的工艺参数,“这个‘动态提取法’是你们自己琢磨的?比传统的煎煮法效率高不少啊。”
崔静舟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
“其实是方主任最开始提的思路,我们试了好几次才找到合适的参数。一开始用传统方法,有效成分溶出率总上不去,后来用三撞罐的‘低温低压’理念,把提取温度控制在65℃,溶出率一下就从78%提到了91%。”
方言没想到还有自己的事儿,他确实之前让他们试试,不过方言想着这帮人也是专业的,加上他们之前和自己唱反调,可能还真不是那么听话。
结果现在说还有自己的功劳。
突然这么会做人了?
看来赫连璋这只鸡还真是杀的不冤。
现在一个个都从善如流了。
“懂得借鉴还能创新,不错。”贺普仁赞许地点点头,转头看向方言。
这种时候作为领导方言怎么也该说两句话了。
方言清了清嗓子说道:
“你们能把思路落地,还做出了优化,这才是最关键的。我只是提了个方向,真正下功夫的是你们整个团队……从原料筛选到工艺调试,再到反复试验,你们做的事儿都在报告上记录着,里面的辛苦我也看到了,现在能够收获这样的成果,我为你们高兴。”
“过去的就不说了,重点看以后。三黄清瘟胶囊的成果很关键,一方面要尽快报卫生部申请新药,另一方面,临床观察样品也得抓紧准备。”
“接下来黄明参他们组的膏药现在已经开始投产了,你们这边的速度也要加快。”
听到方言的话,崔江两人连忙点头。
接下来方言就把工作交给老贺了,他现在回来自己好多事情都不需要过问了。
把这里的人叫出来先表扬了一下崔江这个小组,然后方言又给所有人介绍了贺普仁,并明确了他的地位,还有接下来的任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